冬病夏治的适应症
凡冬季发病均可作为冬病夏治选择病种,一般为成人、小儿急慢性支气管炎、鼻炎、哮喘及各种风湿病、虚寒性胃痛及亚健康的部分症状等。
目前各地开展最为广泛的应是呼吸系统疾病。
冬季易于发生的病症
感冒
感冒,俗称“伤风”,以鼻咽部症状为主要表现,中老年人常因抵抗力下降受凉而感冒。
治疗措施:
1、生活起居:除日常天热少出外活动,以防暴晒中暑外,夏季房间要通风,不能贪凉睡地板,以防受凉。
2、饮食调理:食宜清淡易消化为主,多饮水,多喝豆浆、果汁、菜汤、牛奶等流质,忌食粘腻、肥厚、辛辣燥热之品,不宜过食生冷食品和冷饮。
3、艾灸疗法:选大椎、风池、合谷、外关、关元、足三里、曲池等穴,悬灸每穴10分钟左右,至局部皮肤潮红。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4、敷贴疗法:取麻黄、白芥子、细辛、干姜、肉桂、制附片适量,研细粉,加入适量蜂蜜或姜汁制成糊剂,每次取药糊6克,于大椎、肺俞、膏肓、风门等穴贴敷。每次贴敷6-10小时后去掉,隔10日贴1次。初伏起始,到末伏止。
5、按摩疗法:可按双曲池、合谷穴,每穴约1分钟。推或拿风池穴,各约1分钟,推印堂,向上沿前额循发际至头维穴,再向下至太阳穴,反复4遍,每遍约半分钟。然后按印堂、太阳穴等,每穴约半分钟。用抹法从印堂向左右至太阳穴,往返6遍,每遍约8分钟。按双肺俞、脾俞,每穴约1分钟。
6、中药疗法:夏日饮用荆防败毒饮(荆芥、防风、苏叶、白芷、生姜、大枣、桂枝、炙甘草)、温阳益气饮(制附片、党参、干姜、细辛、炙黄芪、防风、炙甘草)、玉竹养阴防感饮(玉竹、白薇、北沙参、竹叶、防风、生姜、炙甘草。)以上方药根据体质选用。每日1剂,分2次服,7日为一疗程。(夏日服用可预防冬日感冒。)
7、体育疗法:可选散步,早晚各1次,每次30分钟左右。或选择练习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每天早晚各练1次。
慢性咳嗽
也是寒冷时多发。夏天,可采用中医传统的“夹脊姜灸法”,也就是在患者背部的大椎、定喘,以及脊柱两旁的肺俞、厥阴俞、心俞等穴位上,先用梅花针叩打,然后将切成薄片的生姜摊在穴位上,再用艾条熏烤。
每周灸1~2次,可连续4~8周。贴敷的话,可用吴茱萸、桔梗、苏子,研面,用白酒调敷两肺俞穴、大椎穴、膻中穴,隔3日1次。
还可配合服用一些补肾纳气、健脾益肺的中药。
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俗称“老慢支”。本病冬季易加重,多见于中老年人。
治疗措施:
1、生活起居:居室内空气要保持通风。避免烟雾、粉尘和刺激性气体对呼吸道的损伤,空调温度不要太低,要戒烟。
2、饮食调理:加强营养,可吃桔子、梨、枇杷、萝卜、丝瓜等食物;不宜过食肥腻、过甜、辛辣、煎炸的食物。不宜吃乌梅、石榴等食物。
3、艾灸疗法:选大椎、天突、定喘、肺俞、膻中、风门等穴位,悬灸每穴10-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4、敷贴疗法:选白芥子、麻黄、细辛、半夏、附片、肉桂、干姜、白芷等适量研末,调醋、生姜汁成糊状,贴于大椎、肺俞、膈俞、膏肓、脾俞、肾俞、定喘、足三里、涌泉等穴位上,从初伏始贴至末伏止,每隔10天贴敷1次,每次贴6-10小时揭去,连贴3次为一个疗程。
5、中药疗法:肺虚夹痰者可用补肺助阳汤;肺虚夹风寒者用调肺汤;肾虚者用补肾定喘汤;肺气虚者可用玉屏风散加减;肺脾两虚者用陈夏六君子汤;肾虚夹瘀者用补肾化瘀汤加减;肺肾两虚者用百合固金汤加减。
6、体育疗法:可选散步,每天2-3次,每次20-30分钟;或者选慢跑,时间及速度自行掌握(以微微有汗又不感觉疲劳为度),简化太极拳等。
胃病
用吴茱萸10克,碾成细粉,加食醋调成糊状,敷于脐部,用砂布或胶布固定,12个小时换药一次,可以连用一周,具有温胃散寒、止痛的功效。
另外,可以用艾条自灸足三里、中脘等穴位,每次15分钟,每日一次,连用两周。
慢性结肠炎
可以在夏季食疗。用苡仁米50克,莲子15克,山药20克,红枣5枚,芡实粉15克,煮成粥或者粳,当点心食用,可以连服一个月,可以健脾、止泻、增强肠道功能的作用。
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是秋冬季易复发的疾病之一。中医认为它系肺、脾、肾脏虚寒所致。
治疗措施:
1、防寒保暖:应注意头面部保暖。
2、病因治疗:发作时,除局部喷药(长效类固醇激素)或口服H1受体拮抗剂外。还可口服鼻炎片等通窍药。尤其要应用玉屏风散、补中益气丸、金匮肾气丸等具有“补气”作用的中(成)药。
3、调整饮食:可适当进食一些富含维生素A及维生素B的食物,如柑橘、杏、菠萝、柿子、胡萝卜、西红柿、瘦肉、动物肝脏、小米、玉米面、糙米、荞麦面等。
4、按摩疗法:可按摩迎香穴(位于鼻翼旁开0.5寸处的鼻唇沟中)。每次5-10分钟,每日两次。
5、艾灸疗法:选大椎、肺俞、足三里、印堂、列缺等穴,每穴悬灸8-15分钟,灸至皮肤潮红,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6、穴位贴敷法:可选附桂或白芥细辛粉,加适量蜂蜜或生姜汁调制成糊,每次取药糊约6克,在肺俞、大椎等穴贴敷,每次贴6-10小时,隔10天贴1次,从初伏起贴,到末伏止。
7、理疗法:选超短波、直流电药物(钙离子、鹅不吃草通鼻液)鼻腔粘膜导入,低功率He-Na激光辐射鼻腔粘膜等。(有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
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主要为咽部粘膜慢性炎症,常为呼吸道慢性炎症的一部分,多见于中年人,在城市居民中发病率占咽喉疾病的10%-20%左右。
自觉咽部不适,微痛,干痒异物感,灼热感,常有干咳、恶心、干呕,且多于早晨较轻,午后及入夜加重。
属中医“虚火喉痹”范畴,以肺肾亏损,津液不足,虚火上炎,循经上蒸,熏蒸咽喉而致。
治疗措施:
1、饮食疗法:选海带克,洗净,切丝,开水烫过捞出,用白糖适量拌好腌制3天,即可食用。每天吃1次,每次一小碟,连续食用15天。适于咽干心烦、手足心热的阴虚内热证者。平素可吃富含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食物如猪蹄、蹄筋、鱼类、豆类、海产品等。
2、药物疗法:
可选中药血府逐瘀汤(内含甘桔汤),连服10剂。适于风燥痰热失宣,营血受灼,久之化瘀,潜络之际者。
3、针刺疗法:
取穴:主穴:天突、天容、风池;配穴:列缺、合谷、尺泽、太溪、照海,每次选4-5个穴。1日1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日,连续2个疗程。
4、茶疗法:
(1)养阴清肺茶:选生地、玄参、麦冬各10克,川贝6克,薄荷3克,花茶适量。先将前四味药分别捣碎后,合入后两味,置于带盖茶杯中,用开水冲泡20-30分钟后,代茶不拘时频饮之,可反复泡饮,至味淡为度。每日1-2剂,连续5-10日。(有养阴润肺,解毒利咽之功。)
(2)参麦凉润茶:选太子参、麦冬、玄参各10克,五味子6克,竹茹3克,茶叶适量。先将前四味分别捣碎后,合入后两味,置于茶杯中,以开水冲泡30-60分钟后,代茶不拘时频频含饮之。可反复泡饮,每日1-2剂,至愈为度。(有益气养阴,生津润燥,清利咽喉之效。)
5、敷贴疗法:取吴茱萸15克,研为细末用盐水调匀,敷于双足涌泉穴,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
6、生活起居:注意休息,减少操劳,特别要注意口腔卫生,避免过度用嗓,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清新,减少烟酒和粉尘刺激,纠正张口呼吸的不良习惯,忌食辛辣刺激之品。含片不宜长期多用。
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简称类风关,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病理基础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关节晨僵、对称性关节肿痛、屈伸不利甚至畸形为主要特征。
发病年龄以20-45岁的青壮年为多,女性多于男性,易在冬季发病。
治疗措施:
1、防寒保暖:除不宜长期居住潮湿之地或淋风雨外,夏日也不宜贪凉、露宿,睡水泥地上,空调温度不宜太低,尤其不能在出汗后立即进入空调房或直接吹电风扇。
2、饮食调理:应以清淡为主,选高蛋白、高维生素、中脂肪、中热量、低糖、低盐及容易消化的食物,如新鲜蔬菜、苦瓜、萝卜、豆芽、紫菜、洋葱、海带、木耳、干果(栗子、核桃、杏仁、葵花子)及草莓、乌梅、香蕉及含水杨酸的西红柿、柑桔、黄瓜等,适量多食动物血、蛋、鱼、虾、蛇肉、豆类制品、土豆、牛肉、鸡肉等。少食肥肉、动物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少食甜食,少食奶类、花生、辣椒、巧克力、小米、干酪、奶糖等。少饮酒和咖啡、茶等饮料,不吸烟。
3、艾灸法:每次选局部患处的4-6个穴位或加选肾俞、足三里,每穴每次施灸10-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日,再行下一个疗程。或选用“铺灸”法,于暑夏“三伏”时取中药斑麝粉,即由麝香、斑蝥、丁香、肉桂等组成。每次取1-1.8克,放于脊柱正中线上(大椎穴始至腰俞上),尔后用大蒜泥(取大蒜去皮捣烂即成)克,铺于穴上呈二寸宽,5分厚的条状线形,再用陈艾绒克铺其上呈长蛇形艾炷(一条),点燃艾炷头、身、尾三点,让其自燃烧灼。燃尽后再继续铺艾炷施灸,一般以2-3壮为宜。灸后可去蒜泥,用湿热毛巾轻轻揩干即施灸结束。灸后可引起水泡(在此期间严防感染),至第三天用消毒针引流水泡水,并用药棉揩干,涂上烫伤膏,隔天1次,然后覆盖一层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直至结痂脱落止。注意事项:灸后一月内慎忌生冷辛辣,肥甘厚味,鸡、鹅及鱼腥发食等。禁冷水洗浴,避吹冷风,忌房事,全休一月。用艾条悬灸,神灯(TDP)照射等亦可。
4、中药治疗:湿热蕴结者用宣痹汤合四妙丸加味;阴虚内热者用清络饮加减;风寒痹阻者用蠲痹汤加减;寒热错杂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痰郁痹阻者用桃红饮加味;肝肾亏虚、气血不足者用十全大补合独活寄生汤加减。
5、理疗法:选温热疗法(镇痛、消除肌痉挛,增加组织伸展性及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水疗法(常用矿泉浴、盐水浴、硫化氢浴等。);低、中频电疗(如TENS、间动电疗法、干扰电疗法及调制中频正弦电疗法均有很好镇痛作用。)
6、体育疗法:可选颈部活动(先向左右两边旋转颈部,再将头部上仰,均以不引起剧烈疼痛为限。反复20-50次。)上肢活动(双手握拳前击,再伸开手指,反复20-50次。)挺胸呼吸(将上肢后伸,并轻轻外展,同时深呼吸,20-30次。)腰部运动(腰部向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重复10-20次。)下肢运动(向前后左右方向摆动下肢,重复20-50次。)活动手指(用两个滚珠或核桃在手心旋转,同时可随意进行。)
肩周炎
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炎的简称,民间俗称“漏肩风”、“冻结肩”。本病冬季易于加重,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本病致病原因较复杂,主要与肩部相关软组织退行性变化、外伤、劳损和外感风寒湿有关。
治疗措施:
1、防寒保暖:除平常注意不能久坐于林荫道、屋檐下、居住湿地、淋风雨外,在夏季也不能贪凉、露宿、睡水泥地上、冲凉水澡;空调温度不宜太低,肩部不能对着电扇久吹,特别不能在出汗后立即进入空调房或直接吹电风扇。
2、调理饮食:要多食富含蛋白质(如鱼类、肉类、骨头汤)、维生素D、锌、碘、磷的食物。忌烟戒酒,避免过咸、过甜及生冷食品。
3、贴敷疗法:选羌活、透骨草、桂枝、川芎、姜黄、白芷、生半夏、生南星等适量研末,用食醋、生姜汁、蒜汁等(任选一种)调成糊状。伏天贴敷于肩部(肩髃、肩髎、肩井、阿是穴上),隔日1次,连用7-10日为一疗程。
4、艾灸疗法:选肩髎、肩贞、肩井、秉风、天宗、臂臑,阿是穴,悬灸每穴10-15分钟,至皮肤发红为度,每日1次,10日为一疗程。
5、按摩疗法:患者选坐位,医者先用拇指点按肩髃,肩前压痛点、肩后压痛点、天宗、曲池、合谷、后溪,每穴半分钟。尔后用滚法作用于三角肌处,拿捏法于肩、上臂部10分钟。用托肘摇或握手摇法作用于肩关节。亦可双手托住患者肘部,用力推,使双肘相近,再用力拉,使肘部后背,反复做3-5次。或一手扶住健侧肩部,另一手握住患腕,肘部托住患肘,使患肢尽量后背,前臂尽量上抬。在肩部、上肢用滚法,操作3遍。
6、理疗法:选超短波或短波疗法(止痛、缓解肌肉痉挛)、微波疗法(作用同超短波)、调制中频电疗法(止痛、改善血循环)、直流电碘离子导入法(松解粘连)、超声波疗法(消炎、松解粘连)、红外线疗法(用于慢性期)等。
7、中药疗法:复方夏天无片(每次2片,3次/日。)、追风透骨丸、新癀片亦可选用。可抗炎、消肿、止痛。
8、体育疗法:可选双手爬墙、牵手后拉(两腿分开站立,与肩同宽,双手向后,由健手拉患侧手腕,渐渐向健肩方向拉动,以患肩微痛为度,然后慢慢放下。如此反复多次练习。)滑车运动(在墙上装一滑车,人坐或站于滑车下,两手握绳两端,以健肢用力、牵拉带动患肢,来回拉动,幅度逐渐增大。反复练习,以患肩微痛为度。)肘部运动、抬臂运动等。
颈椎病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骨质增生所引起的一系列综合症状,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多见。临床上多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等。
治疗措施:
1、防受风寒:除寒冷季节应带围巾或脖套,平常需防颈肩部遭受风寒外,夏季也不能贪凉,露宿,睡在水泥地上;颈部不能对着电扇久吹,空调温度不能调得太低,以防感受风寒。
2、调整饮食:需注意摄取营养价值高、富含维生素的食品,如豆制品、瘦肉、谷物、海带、紫菜、木耳等,尤应多食含维生素C的食品,如新鲜水果、蔬菜等。
3、热敷疗法:选当归、桂枝、红花、路路通、羌活、独活、川芎、白芷、艾叶、威灵仙、透骨草、川乌、草乌等适量,放在布袋内用蒸茏蒸15-30分钟后取出来,置于颈背部热敷。每天2-3次,每次30分钟,10天为一疗程。(有祛风散寒、活血通络、祛湿止痛作用。)
4、按摩疗法:选按揉法于风府、肩中俞、肩外俞、天宗、颈夹脊穴等处;再以斜方肌为重点,施法3-5分钟。同时配合颈椎屈伸被动运动3-5次;最后医者一手托住健侧下颌,一手颈肩部,配合颈椎旋转被动运动,患者还可进行自我按摩。先搓脸之正面、侧面和耳后部各10次;然后作梳头状自前向后梳10次;再分别揉擦对侧前颈部各10次;揉拿对侧肩井穴各10次。随后擦后颈部10次,并上下移动,抓拿后颈部,点揉双风池、天柱、天鼎等穴。每日晨起做1次,每次15分钟,需长期坚持。
5、中药疗法:风湿阻络者选舒筋汤加减;瘀血阻络者选身痛逐瘀汤加减;阴虚风动者选二至丸合天麻钩藤饮加减。
6、理疗法:选直流电离子导入(适于各型颈椎病)、中药电熨(多用于颈型和神经根型)、低频调制的中频电疗(适于各型颈椎病)、超短波[多用于神经根型(急性)和脊髓型(脊髓水肿)]、超声波(可用于各型颈椎病,对脊髓型效好,做药物导入时最好先做直流电药物导入后,再做超声波更好。)、高压氧等。
7、体育疗法:锻炼方法较多,可选2-3种坚持锻炼,如选颈部肌力锻炼:
①后伸较力:双手指交叉置于枕后,手臂用力向前,颈部用力向后,手较劲作颈伸肌群的等长收缩。注意用力时颈部要保持正直。
②侧方较力:一手掌置于头侧面,手臂与颈部用力较劲作等长收缩。
③前屈较力:双手置于额部,手臂与颈屈肌群用力较劲作屈肌群等长收缩。
④抗重力肌力训练:分别侧卧、仰卧或俯卧,肩部以上垂于床边,作侧屈、后伸、前屈抗重力肌力训练。
以上运动每次收缩10秒钟,间隔10秒钟,每组10次,每天锻炼两次。逐步增加运动强度,以运动后肌肉有轻微痠感为宜。亦可选游泳、打球、跑步、吊单杠、做体操等体育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