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浩东救死扶伤大爱无疆显微外科的好医

白癜风早期有哪些症状 http://pf.39.net/bdfyy/bdfjc/190708/7282164.html

林浩东,男,医学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现任医院骨创伤与修复重建外科副主任,解放军骨科研究所副所长。亚太重建显微外科学会中国部委员,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分会委员,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脊髓损伤学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分会创伤骨科学组委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骨科研究所副所长林浩东副教授

长期从事创伤骨科与修复重建外科临床工作,针对神经损伤修复这一医学难题,发明了多种新的神经移位手术方法,用于治疗臂丛神经和腰骶丛神经损伤,提高了其治疗效果,相关成果获得了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年始开展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重建研究,实行相关手术数百例,使脊髓损伤患者恢复了排尿功能,相关成果获得了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外,在四肢骨折,尤其是关节内骨折的修复与重建、骨盆和多发骨折的救治、骨不连及骨缺损的显微外科治疗、手部创伤的早期修复等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项目6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3篇,其中SCI收录25篇。获得专利6项。以第一完成人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年),军队医疗成果奖二等奖1项(年),以第二完成人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年)。先后被评为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上海市卫生局优秀青年医学人才、上海市教委曙光学者、第七届上海市十大青年科技英才、第十五届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

心怀劳苦大众、踏上手外科之路

手外科并非林浩东当年初愿,读大学时他对泌尿外科最感兴趣,因为当时他认为泌尿外科的手术简单有效,很有成就感。所以希望自己毕业后能成为一名泌尿外科医生。结果事与愿违,当年考研究生的时候泌尿外科没有招生名额,因此研究医院手外科。手外科是骨科的一个分支,手外科的手术耗时长,体力、精力消耗大,不但要求手术医生有精湛的显微外科操作技能,更要有顽强的毅力、韧劲。对于一名应届毕业的学生来说从事这样的一门学科难度很大,因此他当时犹豫了。但是,他又想到手外科的病人大多数是劳动人民,是最需要医生的一个群体,如果大家都不愿去做手外科医生,那谁来治疗我们最辛苦的劳动人民呢。

怀着一颗对人民群众的同情和关爱之心,他还是选择了这一专业。手外科对医生的临床技能要求非常高,在显微镜下缝合血管不允许手有丝毫的抖动。这对于一名刚入门的医生来说有多难啊!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显微外科操作技能,他付出了比其它学科的外科医生更多的努力:为了锻炼手的稳定性,他端着一脸盆的水一站就是几小时;为了练习在显微镜下缝合,被他缝过的老鼠不计其数。半年过去了,他的显微外科技术终于有了提高,在显微镜下缝合老鼠的颈动脉已经很熟练了,林医生开始想着能够在临床上一试身手。

机会总于来了,年的一天正好轮到他值班。凌晨3点,从浙江宁波转来一个手指离断的病人,宁波市的显微外科水平较高,医院不能做断指再植术,那么说明损伤比较严重,而且当时大家很疲劳,也没有力气再做手术了,因此都建议放弃再植。面对患者的苦苦请求,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林浩东答应了伤者的请求。

由于伤者损伤严重,林浩东和一名进修医生花了整整8个小时才完成了这一断指再植术。幸运的是这次手术成功了,断指奇迹般的活了下来。这次手术的成功给了他巨大的鼓舞,也让他真正喜欢上了手外科这一专业。很快,五年的研究生学习结束了,是留下来工作还是继续深造?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学习更多的技术,毕业那年林浩东放弃了留校工作的机会,转而师从我国著名的显微外科专家侯春林教授,开始了博士后工作,医院骨科工作,真正踏上了手外科、显微外科之路。

名师出高徒,林浩东初入师门暂露头角。

在导师侯春林教授的悉心培养和教导下,年刚工作的他,发表的论文《大鼠脊髓损伤后膀胱生理反射弧重建的实验研究》即获得“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第9届全国学术会议”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这是全国显微外科学界论文评比的最高奖。年他又获得“全军生物医药博士后论坛优秀论文”和《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第五次三优评选的优秀论文。同年他申请的课题也获得了中国博士后课题资助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同时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始了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重建这一世界首创性的工作。

车祸、施工等意外事故造成的脊髓损伤,重则使人高位截瘫,轻则虽对人的肢体活动影响不大,但往往会损伤到膀胱的神经控制造成排尿障碍。脊髓损伤病人的排尿障碍如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最终往往要死于肾功能衰竭,甚至包括脊髓损伤后肢体功能完全恢复的病人。这是一个世界性的医学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林浩东教授首创了膀胱感觉功能重建术,通过“移花接木”的方法将损伤平面以上正常的神经根嫁接到已经损伤的支配膀胱的神经根,使膀胱重新和大脑建立了联系。相关的文章发表在国际神经外科界权威杂志《WorldNuerosurgery》,国外的学者专门对此项研究发表了述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新的手术方法可以较大程度的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排尿功能,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成果获得了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这项研究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在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重建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继承创新,勇于探索

临床上,神经损伤的治疗非常困难,特别是神经根性损伤(神经根从脊髓上拔下来)治疗更加困难。对于上肢的神经根性损伤,顾玉东院士先后发明了健侧颈7移位手术、膈神经移位手术。这些新手术方法的出现极大的改善了这类病人的治疗效果。但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仍没有治疗下肢神经根性损伤的有效方法。因为支配下肢功能的神经根所处位置很深,周围有很多重要的组织结果,手术难度很大,因此很少有学者的研究涉及此领域。

在导师侯春林教授的鼓舞下,林浩东教授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探索研究。受顾玉东院士发明健侧颈7移位手术的启发,林教授想到支配下肢的腰骶丛神经和支配上肢的臂丛神经在解剖和结构上均相似,那么切断一根正常的腰骶神经根是否也不会对肢体造成损害,正常的腰骶神经根是否也可以作为新的动力神经嫁接给损伤的神经呢?为了验证这一想法,首先得先开展动物实验。但是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有其特殊性,因为小动物(如大鼠)的神经生长能力远远超过我们人类,其实验结果不能直接应用到人类。因此最好选择和人类较相似的猴子来做实验。

可是到哪里去找猴子呢,整个上海也没有一个猕猴的实验基地。我们四处打听,最后在中科院一位教授的帮助下终于在苏州的西山岛上找到了一个猕猴的实验基地,开始了我们的实验。由于以前没有过猕猴实验的经验,再加上路途遥远,这项实验开展得很辛苦,先是跟着饲养员学习猴子的喂食、抓捕、麻醉,一次次被猴子抓伤,整整三个月才把一些基本的方法给学会了。因为不能影响正常的上班,他们每次都是利用周末的时间去做实验。周六早上驾车到西山,吃住都在实验室,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以后实验成功了,他们的想法被证实了。从而进一步提出了“正常腰骶神经根可以作为新的动力神经”这一新的理论。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神经外科界影响因子最高的杂志《Neurosurgery》上,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此后他们又设计了闭孔神经、生殖股神经作为动力神经的研究,并成功应用与临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为下肢神经根损伤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这些研究内容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林浩东立足临床做科研,造福患者是根本。

如今在北京、上海等医院,医护人员所承受的任务之重是全世界少见的,而在诸多压力中有一重是广大中青年临床医生所面临的科研压力。医院都突出了科研导向,职业评价、职称晋升都要求医生有好的科研,很多临床医生都有困惑,既要开好刀,做好临床医生,又要惦记着做实验、发文章,实在是不堪负担。

从林浩东教授的简历来看,有两个最大特点,一是他一直在临床一线,几乎每天在病房里,每周都有手术和专家门诊,用他的话说如果一个礼拜不开刀手上功夫会生疏;二是他承但的课题和发表的文章的数量和质量引人瞩目,先后承担了5项课题基金、发表了10余篇SCI论文。对于像林浩东这样一个临床医疗占用了其大量时间的临床医生,能做到在生物医学前沿不断有所创新,其所需要的付出之大不难想见。对这样的医生我们应该向他们致敬。曾经有智者担忧并警告,医院出现了一批只会写论文,不擅临床医疗甚至没有上过手术台的博士医生,这是值得警惕的现象。但是林浩东这一例子至少再一次说明,一个优秀的临床医生也完全可能在前沿医学科学研究领域做出一流的工作。

那么如何来处理临床工作和科研的关系呢?林浩东的回答是“临床医生做科研一定要立足于临床,临床科研是以解决临床中出现的医学问题为主的科研,而非一般意义上的医学科研,临床科研绝对离不开医疗实践。”所以林浩东教授的课题都是来源于平时的临床医疗工作,最终服务于患者。

利用互联网,造福更多人

“互联网+医疗”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医疗方式,如临床检查异地诊断,住院患者远程查房,诊疗咨询与康复指导等。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帮助非急危重症患者初步认识病情,提供前期的就医引导,减少四处求医问药的舟车劳顿,医院健康教育的新平台。林浩东教授和他的团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积极利用这一新的医疗服务方式为患者提供最便捷的服务。

年“好大夫在线”推出了医患沟通服务,借助该平台,就诊后的患者可以给医生投票、写感谢信。医生也可以发表科普文章,在线回答患者的提问。林浩东教授和他的团队很快就成为了该网站实名注册的医生了。每天都有团队成员登陆网站,查看患者有没有提问,并及时回答患者的提问。此外,几乎每个月,他们都会发表一篇科普文章,让患者了解骨科相关的知识,这些文章涉及预防、治疗、康复和功能锻炼等方面。患者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会监督其各项事宜。但看门诊、做手术都只是疾病诊治的一部分,出院后的疾病管理才是康复的核心。患者看了这些文章以后,自然能管理得好一些。

近年来,“互联网+医疗”的APP软件如同雨后春笋般的出现,林浩东教授的团队总是“尝鲜者”。团队成员每个人的手机里都装着数个医疗类APP,且都是操作简单、影响大的软件工具,如“爱心诊室”、“好医术”、“有医靠”、“一呼医生”、“百度医生”等。上述软件的应用方便了医生,医生不但可以把病例信息分享给其他人,一起进行讨论、学习,提升诊疗效果。这样不但使团队的工作更便捷,也极大的提高了效率。如林浩东教授的团队通过“iFU医数”这一软件,定期向骨折术后的患者发送康复训练计划,患者则可以及时反馈自己的功能恢复情况,这样大大提高了治疗的效果。同时,借助互联网工具,他们参加了多个相关领域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okq.com/byjj/10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