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骨的冠状面、矢状面
02颈部的运动模式颈部运动包括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侧旋转、右侧旋转。
颈部前屈:由胸锁乳突肌、颈阔肌、颈长肌、头长肌、斜角肌、头前直肌等引发运动。活动度约为35°-45°。
颈部后伸:由胸锁乳突肌、半棘肌、头夹肌、肩胛提肌、颈夹肌、斜方肌等引发运动。活动度约为35°-45°。
颈部旋转:由头前直肌、头夹肌、颈夹肌、颈长肌、肩胛提肌、对侧胸锁乳突肌、对侧斜角肌等引发运动。活动度约为60°-80°。
颈部侧屈:由头外直肌、头夹肌、颈夹肌、肩胛提肌、斜角肌、横突间肌、颈最长肌等引发运动。活动度约为45°。
03颈部的病理学分析颈型颈椎病
急性发作时常被俗称"落枕"。枕头高或者低,不良睡姿,项背肌劳损或颈部突然扭转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转头就疼。症状:以颈部僵硬、痛、胀及不适感为主,常在清晨醒后出现或起床时发觉转头或抬头困难,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可以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下中段最常见的一型,发病率最高,占颈椎病的40-60%。症状:
根性痛:有刀割样痛的感觉,也可以是持续性隐痛或酸痛。也可以向不同部位放射,如头、耳后或眼窝后部、肩、臂、前胸乃至手指。
肌力减弱:胳膊、手没力气。
颈部僵直:有的地方按压痛,脖子和肩膀感觉很紧张。
椎动脉型颈椎病
当颈椎生理曲度增大、减小或反张时,或出现节段性不稳定和椎间隙狭窄时,会造成椎动脉扭曲并受到挤压;骨质增生的形成也可以直接压迫椎动脉、或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纤维,使椎动脉痉挛而出现椎动脉血流瞬间减小或持续减少的变化,导致供血不足而出现症状。通俗的说,就是颈部血管被压迫,无法供应大脑的血。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颈椎病患者中约70%有椎动脉受累。50岁以上头晕,头痛者,50%以上与颈椎病引起的椎基底动脉受累有关。
症状:姿势性偏头痛,因旋转诱发眩晕、恶心、呕吐、严重者出现突然摔倒等。常伴有耳鸣、头痛、听力下降、一时性耳聋。
交感型颈椎病
由于椎间盘退变和椎体不稳定等因素,对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交感型颈椎病症状繁多,多数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少数为交感神经抑制症状,且往往会伴随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症状:
头部:如头昏或眩晕、头痛或偏头痛,睡眠差、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
五官部:眼胀、干涩或多泪、视力变化、视物不清等;耳鸣、听力下降;鼻塞等,咽部异物感、口干、声带疲劳等;味觉改变等。
胃肠道: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消化不良等。
心血管:心悸胸闷、心律失常、情绪不稳定、血压不稳定等。
其他:多汗无汗、畏寒或发热,有时感觉疼痛、麻木。
以上症状往往与颈部活动有明显关系,站与坐症状明显,躺着会好转;长时间低头、在电脑前工作时间过长或劳累时症状明显,休息后好转。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占颈椎病的12-20%,也是目前许多骨科,和大夫非常头痛的一种颈椎病类型,因为他的影响十分严重。甚至可造成肢体瘫痪,脊髓型颈椎病致残率高,治疗难度非常之大。症状:
多数患者首先出现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沉重感,随后逐渐出现行走困难。上下楼梯时需要借力。严重者步态不稳、行走困难。严重的患者双脚有踩棉感。
出现一侧或双侧上肢麻木、疼痛,双手无力、不灵活,像写字、系纽扣等精细动作难以完成。严重者甚至不能自己进食。
躯干部出现感觉异常,患者常感觉在胸腹部、或双下肢有如皮带样的捆绑感。同时下肢可有烧灼感、冰凉感。
部分患者出现排尿无力、尿频尿急、尿不尽、尿失禁或尿潴留等排尿障碍,大便密结等,性功能减退。(此型颈椎病多有典型的外伤史)
混合型颈椎病
混合型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及椎间关节退变及其继发改变,压迫或刺激了相邻的脊髓、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等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关结构,引起了一系列相应的临床表现。04颈椎病怎么治疗非手术治疗:如服用药物、颌枕带牵引、颈托、按摩、理疗等可有一定效果。在症状剧烈、严重影响生活及睡眠时,可短期应用局部颈硬膜外注射药物。
手术治疗:诊断明确的颈椎病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者,或为脊髓型颈椎病者可手术治疗。
如果您是一名基层医生,请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