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颈椎病形成的原因:
颈椎病形成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首先我们要了解:我们一般接触的颈椎病都是慢性的疾病,和其他慢性疾病一样,它们都是由身体病因“量变”积累最终变成“质变”发作的疾病。
不管是哪一型的颈椎病他们的形成原因几乎是完全相同的。
那么颈椎病的“量变”病因是什么呢?
就是种种引发颈椎周围组织(肌肉、骨骼、血管、神经)慢性劳损的病因。它们包括:
1.睡眠的不良体位:如夜间睡眠姿势不良,头颈长时间处于过度偏转的位置;或因睡眠时枕头不合适,过高、过低或过硬,使头颈处于过伸或过屈状态,均可引起颈部一侧肌肉紧张,使颈椎小关节扭错,因其持续时间长即可发生“静力性软组织损伤”,使伤处肌筋强硬不和,气血运行不畅,造成椎旁肌肉、韧带及关节的失调,从而波及椎管内组织,加速退变过程。
2.工作的姿势不当:处于坐位,尤其是低头工作的,由于工作时精神集中会较长时间保持姿势,虽工作量不大,强度不高,但同样会发生“静力性软组织损伤”,引发颈椎病。如,文秘、计算机员、会计、公务员,电子行业员工、教师,大中专学生等。生活中长时间打麻将,看电视亦可造成。
3.感受风寒:如睡眠时受寒或盛夏贪凉,使颈背部气血凝滞,筋络痹阻,以致僵硬疼痛,动作不利。
由以上原因可以看出,形成颈椎病的病因多为“静力性软组织损伤”,及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不变最终引发疾病。(这也是调理预防颈椎病最好的方法就是颈肩四步按摩操的原因。)
另外为什么年轻人的颈椎病的相对较少,而老年人几乎是%有颈椎病呢?
这与我们随着年龄增长的生理性退行性改变有关。随着年龄增长而产生的颈椎间盘退行性变,以及由此而致的整个颈椎和颈椎其它部位的退变是颈椎病形成的主因之一。
还有就是最重要的一点,颈椎病是一种发作性的慢性疾病,在疾病没有发作的时候有可能平时没有任何的症状,但是通过体格检查我们就会发现颈椎病是始终存在的,并不是说没有症状就没有颈椎病了;
同样将颈椎病的症状调理消失也并不代表颈椎病康复了,调理结束了。相反要从内腑入手,调养肝血与肾元,从而由病根上调理颈椎病,以达到预防或者杜绝颈椎病再次发作的目的。
所以颈椎病在调理上要“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在发作时要辨证施养,要区分其类型有针对的进行调理;进入缓解期则要积极调养肝血与肾元(绿色与黑色菌片),从而由病根上调理颈椎病。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由于颈椎部位的生理结构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颈椎部位不同的组织、器官发生劳损、退行性改变后,会分别引起各种各样的症状和体征。徐老师就临床上不同类型颈椎病加以总结、系统的区分,整理如下:
1.神经根型颈椎病(最轻的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可以说是最好调理恢复的颈椎病了,因此徐老师称为“最轻”的颈椎病。其临床症状以颈肩背部疼痛、上肢及手指的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为主。
引发原因是由于颈椎附近软组织(筋)收到种种不良生活行为因素影响造成劳损、退行性改变等变化,从而软组织(筋)增生、膨胀刺激或压迫相应水平的神经根,出现一系列相应节段的神经根功能障碍。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确诊检查多以核磁共振成像检查为准,X线片检查无法发现受压的神经根。
神经根型颈椎病调理上多以体疗结合磁疗进行调理。体疗方面,要做撞督推任法、颈肩四步按摩操、足部脊柱反射区铅笔擀按法;
麻木比较厉害时可以做大椎穴、肩井穴、天宗穴、曲池穴、列缺穴、外关穴的按摩,并可以在以上相应穴位位置进行热敷及贴磁调理。
2.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最怪的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表现症状基本上与颈椎联系不到一起,患者本身即使在检查后也往往不认为自己得了颈椎病,因此被称为“最怪”的颈椎病。
其临床表现复杂,会出现头痛或偏头痛、面部多汗或无汗、会引起睡眠欠佳、记忆力减退、眼胀、眼干涩或多泪、视物不清、会出现咽部异物感、口干、味觉改变、会出现恶心甚至呕吐、腹胀、嗳气、胃肠功能紊乱(时有腹泻、时有便秘、或者腹泻便秘间见)、有心悸感觉、胸闷、发生心率及心律变化(出现心电图改变,心律失常,多加快)、血压变化(低压升高)、有时感觉面部或肢体疼痛、麻木但是又不按神经节段或走行分布。
引发原因是由于椎间盘退变和节段性不稳定(间盘突出、膨出)等因素,从而对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交感型颈椎病症状繁多,多数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多汗、心率加快、腹泻、血压升高),少数为交感神经抑制症状(无汗、便秘、心率减慢)。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确诊检查多以核磁共振成像检查为准,X线片检查无法发现受压的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调理上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相似,主要是要把致病的根源找准,与其它可引起同样症状的疾病区分开来。
(其症状往往与颈部活动有明显关系,坐位或站立时加重,卧位时减轻或消失。颈部活动多、长时间低头、在电脑前工作时间过长或劳累时明显,休息后略有好转。)
确定为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后,可做撞督推任法、颈肩四步按摩操、足部脊柱反射区铅笔擀按法、心包经按摩。
3.椎动脉型颈椎病(隐藏最深的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为其主要症状表现,症状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相似与颈椎联系不很密切,许多患者在察觉症状后检查往往倾向于脑部及心脏的检查,忽视颈椎的检查,所以被称作“隐藏最深”的颈椎病或者“隐形杀手”型颈椎病。
其临床症状以血压升高(高压高),并且吃降压药物后血压不降、后脑皮肤麻木、颈部怕寒畏风、头昏目眩、单侧耳鸣、视力下降、长期得不到改善还会出现脑萎缩。
引发原因是由于各种机械性(骨质增生、软组织压迫、血管内脂质斑块形成、动脉硬化等)与动力性(突然回头致使血管扭曲等)因素致使椎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狭窄、折曲而造成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为主要症状的症候群。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确诊检查多以颈椎彩超和椎——基底动脉血流变检查为准,X线片检查无法发现受压的椎动脉血管。(*注意:椎动脉埋藏于颈椎两侧五个横突孔所组成的椎动脉孔中,要区分于走行于外侧的颈动脉)
椎动脉型颈椎病调理上应结合患者本人的具体情况:如年龄、工作、体型及心脑血管病史等等。多应该以食疗结合体疗调理,食疗上要注意对血管的软化和血液的清理及神经的营养:(日常饮食上要注意饮食平衡,荤素合理搭配,不可只吃荤或者长期吃素,要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微量元素、钙的食品;如新鲜的蔬菜、水果、奶制品及豆制品等)
体疗上可做撞督推任法、颈肩四步按摩操、足部脊柱反射区铅笔擀按法、心包经按摩。
4.脊髓型颈椎病(最重的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虽较为少见但症状严重,且多以隐性侵袭的形式发展,易误诊为其他疾患而延误治疗时机,因此其在诸型颈椎病中处于重要地位,被徐老师称为“最重”的颈椎病。其临床症状以四肢麻木无力、活动不灵、半侧肢体麻木、走路时有踩棉花的感觉、二便失禁等。
引发原因是由于颈椎椎体退化及相邻软组织(如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骨刺、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或钙化、椎管狭窄等)的退变造成了对脊髓的直接压迫,加上剧烈的运动或长期的不良姿势等动态因素的影响,导致脊髓受压或脊髓缺血,继而出现脊髓的功能障碍。
脊髓型颈椎病的确诊检查多以核磁共振成像检查为准,X线片检查无法发现受压的脊髓硬膜囊。
脊髓型颈椎病的调理上应以卧床静养为主,大的活动及运动不适合应用。只可适当的做颈肩四步按摩操、足部脊柱反射区铅笔擀按法、做大椎穴贴磁调理。
足部脊柱反射区铅笔擀按法:为颈椎的上病下治之法(同木桶浴足调理全身)。具体操作方法是:
用一支铅笔(必须是圆的,不能用有六条棱角的)或者也可以使用磁宝磁棒中的磁棒,对足部内侧(即足大脚趾内侧)上缘的颈腰椎反射区(足部脊柱反射区)进行反复的滚压、擀按按摩,要有酸麻胀重的感觉(得气)方可。
颈肩四步按摩操:颈肩四步按摩操是徐老师根据中医推拿、按摩方法,结合结合现代医学解剖学、生理学总结出来的自我调理按摩颈椎的保健方法。
适用于:由于颈椎退行性改变、劳损所造成的颈椎病。包括肌肉劳损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及混合型颈椎病。
1)风池穴按摩:以双手的拇指指腹贴按于同侧的风池穴,(风池穴在耳后枕骨下凹陷处。沿着耳垂一直向后推,会摸到一个凹陷的地方,那里就是风池穴)其余四指安于头上各部;之后,双手的拇指同时微用力向内揉按三圈,再向外揉按三圈,为一组六圈(记住双手拇指的揉按方向是始终相反的。力求得气,以酸痛为度)。每次可做六组共三十六圈。可以开颈窍,改善眼部与大脑供血,可缓解头皮及后脑发麻症状。
2)弹拨颈筋:以除拇指外的其余四指并拢,使手指微弯指尖对齐,放于同侧后颈筋部位(小指正压于后发际线)。以四指指腹同时向下用力弹拨颈筋,每弹拨一下向下移位一横指(边捋边揉,注意手指不离开颈筋),直到中指指尖按到脖根为止;之后换手在对侧重复以上动作。每侧各做三十六下。可以松解颈部肌肉僵直及酸痛感。
3)旋肩展背:即肩关节外展内旋交替运动。以单手握拳或空拳,完全屈曲肘部,将拳头放于同侧肢体的胸大肌靠近腋下的部位,肘尖收紧,使前臂与小臂成45度角。以肩关节为轴,以肘尖为距向后方画圆,连续3圈,后再向前方画圆,连续3圈;之后换手在对侧重复以上动作。每侧各做三十六圈,总为七十二圈为一组。牵拉肩背肌肉,调理肩周炎、肩关节粘连以及由于颈椎病造成的肩部肌肉疼痛。
4)扩胸展背:做三扩一展的动作。两臂屈曲,两拳相对放于胸前,使前臂平行于上臂几乎与肩同高,做外展扩胸运动三次,之后双臂平伸外展一次。可以调理提高肺活量,增加双臂力量,增加背脊的力量。可以是胸廓全面打开排出肺内浊气。可以预防肋软骨炎、乳腺炎、肋间神经痛。(暂时可建议10-15组)
按摩即中医的导引术一部分,导气引血,疏通经络。
南京博医堂客服
-
南京博医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