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李阿姨频繁遭受头痛的困扰,起初她误以为是工作压力过大导致的疲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头痛的强度不断加剧,让她不得不重视起来。
在亲友的劝说下,医院进行了一次详细的CT检查。检查结果令人揪心,竟然在她的脑部发现了一些可疑的病灶。
面对这个情况,李阿姨倍感忧虑,担心自己健康状况不佳。就在前几日,和她一起跳广场医院新引进的核磁共振技术,该项技术具有极高的精确度,可以清晰地排查脑部病变。
然而,李阿姨对核磁共振技术心存顾虑,她听说过这种检查方式涉及“核”和“磁”,担心它会对身体产生辐射,因此她一直在是否接受检查的问题上摇摆不定。
和李阿姨有相同担忧的人并不在少数。许多人一听到核磁共振,就会联想到辐射等负面信息,从而对其产生抵触心理。
01磁共振检查的原理是什么?
磁共振成像(MRI)的原理或许初看起来有些抽象,但它其实蕴含着深刻的科学奥秘。简言之,MRI依赖于两大核心要素:一是强大的磁场,它由磁共振仪器生成;二是人体内细胞和组织中的氢原子。这些氢原子在我们体内广泛存在,尤其在水中含量丰富。
让我们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揭示这一过程。想象一下,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庞大的、由无数细小振动组成的交响乐。
每个原子都在以自己的频率振动,就像乐手们在各自演奏不同的乐器。在通常情况下,这些振动是杂乱无章的,相互之间互相抵消,使得人体整体上看起来几乎没有磁性。
但是,当我们将一个活生生的人放入一个强大而精确控制的磁场中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就像在指挥下,交响乐队的乐手们开始同步他们的演奏,人体内的氢原子开始按照磁场的规定方向振动。
这时,如果向人体发射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那些频率与射频脉冲相匹配的氢原子就会进入“共振”状态,它们的振动幅度和方向都会发生显著变化。而那些没有发生共振的氢原子,变化则微乎其微。
当射频脉冲停止,共振的氢原子会逐渐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它们释放出了能量,这些能量以信号的形式被检测器捕捉。正是这些信号,经过复杂的计算机处理和重建,最终转化为一幅幅精细的人体组织图像。
所以,如果你把每个氢原子的共振比作一个学生的跳跃,那么射频脉冲就像是触发信号的“指挥”,而最终捕捉到的信号,则相当于我们通过观察学生的跳跃来了解他们的细节。通过这样的方式,磁共振成像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洞察人体内部结构的无价之窗。
02为什么有的医生不建议做“磁共振检查”呢?看完又涨知识了
成本相对较高
为了确保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的精准运作,必须维持一个高度稳定的磁场环境,这涉及到复杂的技术要求,特别是对低温技术的依赖。
目前,我们广泛采用的液氦就是这其中的关键,其温度需控制在极端的-℃。液氦的成本不菲,通常每升定价为元,而且每隔3至4个月便需补充一次,每次填充的费用约为1万元人民币。
除此之外,核磁共振设备还涉及人工成本、场地租赁费用以及昂贵的电费,所有这些因素共同推高了整体的运营成本。
核磁共振设备本身的价值昂贵,加之运行维护成本高企,使得检查费用相对较高,这并非普遍患者所能轻易承担。因此,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经济能力做出适当的判断与选择。
某些部位不适宜进行核磁共振检查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在强磁场中激发人体内的氢原子,进而引发共振,并通过捕捉这些共振信号来生成图像。换言之,只有当检查区域富含氢原子时,该技术才能有效运作。
然而,并非所有身体部位都适合采用核磁共振进行检查。例如,肺部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临床实践中,CT和X射线扫描是更为常用的肺部成像手段,它们成本较低且能有效识别肺部病变。
幽闭恐惧症患者
人们对于恐惧事物的敏感度因个体思维差异而异。对于患有幽闭恐惧症的患者来说,建议他们避免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因为当他们置身于封闭空间中时,恐惧感会显著加剧。
在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时,患者需置身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这对于幽闭恐惧症患者而言可能引发强烈的焦虑感,甚至产生濒死感。
因此,这类患者通常无法保持必要的镇定,以完成核磁共振检查。医生会考虑到他们的实际情况,并尽量避免在封闭环境中进行检查。
携带金属物品
那些曾接受核磁共振检查的人都知道,医护人员通常会询问患者是否携带任何金属物品,是否有心脏起搏器或支架,口腔内是否有金属牙套,或体内是否有金属植入物如钢板等。
携带这些金属物品的患者不宜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因为核磁共振机器产生的强磁场可能会干扰心脏起搏器的正常工作,同时也会影响成像的清晰度。因此,即便检查完成,图像也可能因为金属物品的干扰而不准确。
核磁共振的检查耗时较长
相较于CT和X线检查,核磁共振的检查时间通常较长,一次完整的检查通常需要15至30分钟。对于病情紧急的患者来说,这样的等待时间可能过长。
面对这种情况,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决定,选择最合适的检查方式,以便及时诊断病情,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风险。
03什么疾病一定要做核磁共振?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依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及病史,精心挑选恰当的诊断手段。针对不同的病患,我们可能需要磁共振成像(MRI),也可能需要计算机断层扫描(CT)。但是,有哪些特定类型的疾病必须通过核磁共振来诊断呢?
1.神经系统疾病
例如,初期脑梗死在CT扫描中可能不明显,却在MRI检查中能够清晰揭示梗死区域,以及梗死的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
2.肿瘤疾病
MRI对于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提供了清晰的图像,其分辨率显著优于CT。在显示关节软组织损伤,如半月板、韧带、关节软骨和滑膜方面,MRI同样具有优势。
3.脊柱退行性疾病
尽管CT在显示骨质增生和韧带骨化方面更为出色,但MRI在描绘椎间盘、脊髓和神经根方面则更为精确。
然而,核磁共振并非适合所有人群。以下是一些不宜进行MRI检查的情况:
-昏迷或极度躁动的病人
由于MRI扫描通常需要20至30分钟,对于病情危重的患者来说,这段时间可能过于漫长,因此他们的病情需稳定到一定程度才能进行MRI。
-难以安抚的儿童或老年人
这类患者可能无法配合完成检查,导致检查失败。
-怀孕中期的孕妇
MRI全身扫描可能对胎儿造成辐射影响,尤其是在怀孕初期,胚胎正处于细胞分化和发育的关键阶段,应尽量避免辐射。此外,孕妇使用造影剂也不被推荐。
在决定是否进行MRI检查时,孕妇可以考虑现有的B超技术,该技术能够全面检查母婴健康状况。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遵循医生的专业建议,做出谨慎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