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核心概念汇总
必修11.系统:指彼此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组分有规律地结合而形成的整体。2.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3.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群落。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5.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6.生命体:一个可以独立生活、生长和增殖的细胞。7.大量元素: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初中教材)8.微量元素: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初中教材)9.必需氨基酸:人体细胞不能合成,必须从外界环境中直接获取的氨基酸。10.非必需氨基酸:人体细胞能够合成的氨基酸。11.多肽:由多个氨基酸(≥3)分子缩合而成的,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12.核酸: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2.单糖:不能水解的糖类。13.二糖:由两分子单糖脱水缩合而成的糖类。14.碳水化合物:糖类都是由C、H、O三种元素构成的,多数糖类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之比为2:1,类似水分子,因而糖类又称为“碳水化合物”。15.多聚体:由许多基本的组成单位(单体)连接而成的生物大分子。16.结合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17.自由水:细胞中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作自由水。18.染色排除法:科研上,利用诸如台盼蓝等染色剂能将死细胞染上颜色,而活的细胞不着色的现象来鉴别死细胞和活细胞的方法。19.差速离心法:将细胞膜破坏后,形成由各种细胞器和细胞中其他物质组成的匀浆;将匀浆放入离心管中,用高速离心机在不同的转速下进行离心处理,将各种细胞器分离开的方法。20.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21.分泌蛋白: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22.生物膜系统:由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23.染色质:细胞核中的DNA和蛋白质紧密结合成染色质,染色质是极细的丝状物,因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而得名。24.模型: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25.物理模型: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26.细胞核的功能: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27.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28.质壁分离: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29.选择透过性膜: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对于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具有选择性,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生物膜的这一特性,与细胞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是活细胞的一个重要特征。30.轮作:农民在同一块田里种植的作物种类会因年份有所不同,也就是有计划地更换作物种类来种。(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或年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或复种组合的一种种植方式。)31.磷脂: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所组成的分子,磷酸“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32.糖被: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作糖被。33.糖脂:细胞膜表面,糖类和脂质分子结合成糖脂。34.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作自由扩散。35.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作协助扩散。36.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作主动运输。37.胞吞:当细胞摄取大分子时,首先是大分子附着在细胞膜表面,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包围着大分子。然后,小囊从细胞膜上分离下来,形成囊泡,进入细胞内部,这种现象叫胞吞。38.胞吐:细胞需要外排的大分子,先在细胞内形成囊泡,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处,与细胞膜融合,将大分子排出细胞,这种现象叫胞吐。39.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40.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41.自变量:人为改变的变量称做自变量。42.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做因变量。43.无关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44.对照实验: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作对照实验。45.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46.酶: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47.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48.酶活性: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49.细胞呼吸: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50.对比实验: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叫作对比实验。51.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52.发酵:酵母菌、乳酸菌等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发酵。产生酒精的叫酒精发酵,产生乳酸的乳酸发酵。53.光合作用: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54.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用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会改变。科学家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这种方法叫作同位素标记法。55.卡尔文循环:卡尔文(M.Calvin,-)等用小球藻(一种单细胞的绿藻)做实验:用14C标记的14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然后追踪检测其放射性,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56.光反应阶段:光合作用第一个阶段中的化学反应,必须有光才能进行,这个阶段叫作光反应阶段。57.暗反应阶段:光合作用第二个阶段中的化学反应,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这个阶段叫作暗反应阶段。58.光合作用强度:简单地,是指植物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糖类的数量。59.化能合成作用: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作化能合成作用。60.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61.赤道板:与纺锤体的中轴相垂直的平面,类似于地球上赤道的位置,称为赤道板。62.无丝分裂: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叫无丝分裂。63.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64.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65.干细胞:动物和人体内仍保留着少数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66.细胞衰老: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66.自由基:通常把异常活泼的带电分子或基团称为自由基。67.端粒:每条染色体的两端都有一段特殊序列的DNA,称为端粒。68.细胞凋亡: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69.细胞坏死: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70.癌细胞: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71.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72.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必修21.融合遗传:人们曾经认为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出介于双亲之间的性状。这种观点称做融合遗传。2.自花传粉: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作自花传粉,也叫自交。3.异花传粉:两朵花之间的传粉过程叫作异花传粉。4.父本:不同植株的花进行异花传粉时,供应花粉的植株叫作父本(♂)。5.母本:不同植株的花进行异花传粉时,接受花粉的植株叫作母本(♀)6.去雄:孟德尔在做杂交实验时,先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这叫作去雄。7.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8.显性性状:孟德尔用纯种高茎豌豆与纯种矮茎豌豆作亲本(用P表示)进行杂交(cross),把F1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作显性性状(dominantcharacter)。9.隐性性状:孟德尔用纯种高茎豌豆与纯种矮茎豌豆作亲本(用P表示)进行杂交(cross),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作隐性性状(recessivecharacter)。10.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11.显性遗传因子: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用大写字母(如D)来表示。12.隐性遗传因子: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如d)来表示。13.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14.杂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15.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这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叫作假说—演绎法。16.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17.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18.表现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19.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20.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21.减数分裂: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22.同源染色体:联会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作同源染色体。23.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作联会。24.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作四分体。25.受精作用: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26.基因分离定律(现代解释):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7.自由组合定律(现代解释):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28.红绿色盲:红绿色盲是一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患者由于色觉障碍,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区分红色和绿色。29.抗维生素D佝偻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也是一种人类遗传病,患者的小肠由于对钙、磷的吸收不良等障碍,病人常常表现出O型腿、骨骼发育畸形、生长缓慢等症状。30.伴性遗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31.交叉遗传:男性致病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的现象。32.牝鸡司晨:“牝鸡司晨”是我国古代人民早就发现的性反转现象。原来下过蛋的母鸡,以后却变成公鸡,长出公鸡的羽毛,发出公鸡样的啼声。33.S型细菌:一种细菌(肺炎双球菌)的菌体有多糖类的荚膜,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光滑(smooth),叫作S型细菌。34.R型细菌:一种细菌(肺炎双球菌)的菌体没有多糖类的荚膜,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粗糙(rough),叫作R型细菌。35.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作碱基互补配对原则。36.半保留复制:新合成的每个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中的一条链,这种复制方式被称作半保留复制。37.DNA的复制:DNA的复制是指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38.遗传信息:蕴藏在DNA的4种碱基排列顺序之中。39.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40.DNA分子杂交技术:当两种生物的DNA分子的单链具有互补的碱基序列时,互补的碱基序列就会结合在一起,形成杂合双链区;在没有互补碱基序列的部位,仍然是两条游离的单链。可以以此来比较不同种生物DNA分子的差异。41.基因的表达: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性状,并将这一过程称为基因的表达。42.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43.翻译: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44.密码子:mRNA上决定1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45.密码子的简并性:一种氨基酸可能有多种密码子的现象。46.反密码子:可以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的tRNA上的3个碱基。47.中心法则:人们将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命名为中心法则(centraldogma):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历经考验后的中心法则,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这两条途径,比以往更加完善。48.细胞质基因: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DNA,都能够进行半自主自我复制,并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为了与细胞核的基因相区别,将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基因称做细胞质基因。49.镰刀型细胞贫血症: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遗传病。正常人的红细胞是中央微凹的圆饼状,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却是弯曲的镰刀状。这样的红细胞容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50.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51.基因重组: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52.猫叫综合征:猫叫综合征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因为患病儿童哭声轻,音调高,很像猫叫而得名。猫叫综合征患者的生长发育迟缓,而且存在严重的智力障碍。53.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54.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作一个染色体组。55.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作二倍体。56.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57.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58.人类遗传病: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59.单基因遗传病: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60.苯丙酮尿症:患者的体细胞中缺少一种酶,致使体内的苯丙氨酸不能沿正常途径转变成酪氨酸,而只能转变成苯丙酮酸。苯丙酮酸在体内积累过多就会对婴儿的神经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61.多基因遗传病:指受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62.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简称染色体病。63.猫叫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又叫先天性愚型,是一种常见的染色体病。对患者进行染色体检查,可以看到患者比正常人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智力低下,身体发育缓慢。患儿常表现出特殊的面容。50%的患儿有先天性心脏病,部分患儿在发育过程中夭折。64.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的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认识人类基因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65.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指用正常基因取代或修补病人细胞中有缺陷的基因,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66.尿黑酸症:尿黑酸在人体内积累会使人的尿液中含有尿黑酸,这种尿液暴露于氧气会变成黑色,这种症状称为尿黑酸症。67.选择育种:传统的方法就是选择育种,通过汰劣留良的方法来选择优良基因。68.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69.诱变育种:利用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70.基因工程: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又叫作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7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作种群。72.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73.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74.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75.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76.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的现象。77.地理隔离: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78.隔离: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79.捕食者策略: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此外,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这就是所谓“精明的捕食者”策略。80.收割理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81.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必修31.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bodyfluid)。2.组织液: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细胞间隙液。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4.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5.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6.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7.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8.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9.神经冲动: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neuralimpulse)。10.静息电位:在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这时,由于细胞膜内外特异的离子分布特点,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这称为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11.突触小体: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突触小体。12.突触: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13.中枢神经系统:位于颅腔中的脑(大脑、脑干和小脑等)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它们含有大量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组合成许多不同的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这些神经中枢共同构成中枢神经系统。14.言语区:语言功能与大脑皮层某些特定区域有关,这些区域称为言语区。15.运动性失语症:S区受损伤,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的谈话,但自己却不会讲话,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称为运动性失语症。16.学习: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17.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18.促胰液素:斯他林和贝利斯把小肠黏膜分泌的能随着血流到达胰腺并促进胰液分泌的化学物质称作促胰液素。19.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就是激素调节。20.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21.环境激素或内分泌干扰物:工业废弃物、杀虫剂、除草剂等,在分解过程中能产生与性激素分子结构类似的物质,称为环境激素或内分泌干扰物,可能对人和动物的内分泌功能产生不良影响。22.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23.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24.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25.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的。26.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27.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28.艾滋病: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死亡率极高。艾滋病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由念珠菌、肺囊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29.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30.体液免疫:B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作战”,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31.细胞免疫:T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32.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某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33.自身免疫病: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34.过敏反应: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35.向光性: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36.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37.极性运输: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也就是只能单方向地运输。38.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39.顶端优势: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此它的发育受到抑制,植株因而表现出顶端优势。40.生长素类似物:人工合成的具有与IAA相似的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41.预实验:实验开始之前的预备实验,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预实验也必须像正式实验一样认真进行才有意义。42.恶苗病:当水稻感染了赤霉菌后,会出现植株疯长的现象:病株往往比正常植株高50%以上,并且结实率大大降低,因而称为恶苗病。43.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44.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45.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46.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47.出生率: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48.死亡率: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49.迁入率:单位时间内迁入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称为迁入率(immigrationrate)。50.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称为迁出率(emigrationrate)。51.年龄组成:又叫年龄结构(agestructure),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52.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53.空间特征: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叫作种群的空间特征。54.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55.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carryingcapacity),又称K值。56.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