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最初发现有一半的心脏病患者并非高胆固醇患者,并以此为起点开始这项研究。这些发现意味着长达20余年的研究终于进入尾声”,医院心血管疾病预防中心主任、首席研究员Ridker博士说,“我们终于能肯定的说,在保持胆固醇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减轻炎症反应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这一全新的治疗针对炎症反应,有望显著改善某些高风险人群的预后”。——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从以上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引起这些疾病的最大元凶,就是炎症。
其实,今天我们有很多疾病都是因为炎症引起的,比如各种风湿疼痛、各种神经疼痛、皮肤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肾脏系统疾病、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疼痛及一部分免疫系统疾病,这些疾病都与炎症有关。
这几十年来,全世界都在努力地寻找能抑制炎症的各种药物,但抗药性、耐药性也随之而来,使得我们非常被动。
自然界有能治疗各种炎症,还不会产生抗药性、耐药性的药物吗?有!比如桦滴孔菌,以前人们认为桦滴孔菌是治疗化脓性小球菌的,含有蹄菌酸,对小白鼠和猴子的脊髓灰质炎有抗性作用,研究还证实能抑制绿脓杆菌和粘质沙雷菌的生长,还对金葡菌、枯草杆菌和耻垢分枝杆菌有抑制作用。——见《中国东北野生食药用真菌图志》第页记载。以上文字只证明了桦滴孔菌具有抗炎的作用,对我们的心血管系统有什么作用请见《四川盆地食药用真菌图志》第页记载:桦滴孔菌对心血管疾病有特效,止血、化痰、抗癌。以上二本书都是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社于年和年出版的。还有森林中生长的肉球菌,据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社于年出版的《中国抗肿瘤大型药用真菌图鉴》第页记载,肉球菌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对腮腺炎、扁桃体炎、喉炎、胃炎、急性肾炎、皮肤化脓性炎症等有效,根据中国科学院的资料显示如下一些真菌都具有消炎的作用(大家可以到图书馆或者互联网上去查):
黄卧孔菌:抗菌、抗肿瘤
鲑背革盖菌:抗细菌、抗肿瘤
褐白肉齿菌:消炎、抗肿瘤
白僵菌:抗真菌、治疗糖尿病等
龟裂秃马勃:止血、消毒、解毒
杯形秃马勃:消肿、止血、解毒
紫色秃马勃:止血、消肿、解毒
粗皮秃马勃:止血、消炎
鸡油菌:清目、益肠胃、抑肿瘤、可治疗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
管型鸡油菌:抗细菌
陀螺绿褶伞:消肿、止血、清肺、利喉、解毒
白杯伞:抗细菌
毛头鬼伞:助消化、抑肿瘤、抗真菌,可治疗痔疮、糖尿病
蛹虫草:止血化痰、抑肿瘤、抗菌、补肾、治疗支气管炎
粪生黑蛋巢菌:治疗胃病
龙纹黑蛋巢菌:抗细菌,治疗胃病
短裙竹荪:治疗痢疾、增强免疫力、抑菌、抗衰老
黄裙竹荪:治疗脚气、增强免疫力,抑菌、抗衰老
脱顶小马勃:消炎、止血
毛咀地星:消炎、止血、解毒
尖顶地星:止血、消毒、清肺、利喉、解毒
藤仓赤霉菌:赤霉菌产生的物质有止痒、治疗皮肤病等功能
肉红胶质韧革菌:提高免疫力、抗细菌、抑肿瘤
灰树花:治疗肝病、糖尿病、高血压、抑肿瘤、抑制艾滋病等
多年拟层孔菌:抗细菌
菌核侧耳:抗肿瘤、抗菌、治疗心血管病和神经疾病
紫丁香蘑:抗细菌、抑肿瘤
雷蘑:益气、散热,可治疗伤风感冒,抗结核病
网纹马勃:消肿、止血、清肺、利喉、解毒、抗菌
梨形灰包:止血、清肺、利喉、解毒、抑肿瘤、抗菌
暗褐马勃:消炎、止血、抗菌
龟裂秃马勃:消炎、解毒、止血、抗菌
白刺马勃:止血、消炎、解毒、抗菌
枝干微皮伞:抗细菌
百环粘奥德蘑:抗真菌、抑肿瘤
皮生卧孔菌:抗细菌、抑肿瘤
点青霉:抗细菌等
离生青霉:抗细菌、增强免疫力、治疗皮肤病和灰指甲等多脂鳞伞
光滑鱗伞:抗细菌、抑肿瘤
桦剥管孔菌:抗菌、抗肿瘤
裂皮侧耳:治疗肺气肿
轴灰包:消毒、止血、清肺、利喉、解毒
红栓菌:清热、消炎、抑肿瘤等
血红栓菌:抗细菌、抑肿瘤、祛风湿、止血
马勃状硬皮马勃:消炎、止血
大孢硬皮马勃:消炎、止血
光硬皮马勃:解毒、消肿、止血
橙黄硬皮马勃:消炎
黄硬皮马勃:消炎
广叶绣球菌:抗菌
绒拟革盖菌:治疗肺病、抑肿瘤
云芝:清热、消炎、抗肿瘤、治疗肝病等
白柄灰包:消肿、止血、清肺、利喉、解毒
小柄柄灰包:止血、消炎
稻曲菌:消炎、杀菌
松萝:抗菌
东方栓菌:消炎
桦褐孔菌:消炎、杀菌
抗生素没被发明之前,在人类与细菌的长期斗争中,人类与细菌一直是和谐相处的。但是,人类是贪婪的,总想着消灭细菌,结果于9年,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发明了青霉素,尝试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结果-年,医用青霉素在美国逐渐批量生产出来,用于临床治疗。当时,它成为与原子弹、雷达齐名的二战三大发明之一。其后,更多抗生素陆续被发明并用于临床实践。在20世纪50-70年代,抗生素开发迎来一个黄金时期,一直到年,人类已经发明的抗生素已达到种。
不可否认,在抗生素刚刚诞生的时候,确实给人类带来了欣喜,抗生素的疗效非常的显著,一时让人类感觉找到了不落的救星,从此人类就不再惧怕细菌病毒了。然而,除自然界自然变异的细菌外,广泛利用的抗生素在一次次与疾病杀灭与被杀灭的较量中,部分残存的病菌也逐渐产生了基因变异从而获得抗药性。可以说,在抗生素被发明80多年以来,抗生素与细菌变异之间一直在跑一场马拉松。
上世纪50年代末,世界上首次发现了耐药性病菌,耐药性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从开始研发一种抗生素,到抗生素上市,一般需要至少10年时间,而我们今天要在自然界中找到一种新的抗真菌微生物的可能性越来越低,几十年里,我们已经把地球上能作为抗生素的微生物几乎找了个遍。
与细菌快速变异相比,由于抗生素研发投入巨大,利润较薄,而且很快面临失效过期的窘境,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抗生素研制即开始逐步递减,从年开始的6年时间里,全球仅开发出6种抗生素。年,全球只有一种新抗生素研制出来,年完全是零。
在抗生素使用传入之前,中国一直以中药为主进行各种疾病的治疗,那时各种细菌性疾病威胁着中国人,当时使用中医中药,基本上是可以把各种细菌性疾病控制在一定的范围的。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开始引入磺胺类药物,40年代引入了青霉素药物,它们在一夜之间使许多细菌性感染变得可以迅速治愈,新型西药的快速疗效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就得打抗生素,医院先打抗生素,经常为喉咙痛、鼻窦充血或咳嗽等这些非细菌感染引起的症状也开出抗生素药品,抗生素滥用程度非常严重!(滥用抗生素有很多文献和资料)病菌在不断的进化,逐渐对常用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与抗药性,直至产生病毒变异,原有的抗生素失效。此时,大家并没有恐慌,认为制药企业和研究人员会继续寻找新的有效治疗手段,研发新的抗生素,他们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做到了,因此人们对西医产生了崇拜。对西药快速疗效过分依赖,并没有意识到危机。
药用真菌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药用真菌的研究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对药用真菌临床运用的报道也逐年增加。我们都知道,地球的生物主要分为动物界、植物界和真菌界。真菌又分为微型真菌和大型真菌,我们的所有抗生素都是从微型真菌中产生出来的。全世界目前已知的真菌有万种。
这个世界是“矛盾”的,有“矛”就有“盾”,已有的抗生素已经无法杀灭这些变异的、具有抗药性的细菌了,但与这些细菌同界的大型药用真菌却可以杀灭它们。
真菌的毒,最好的解药在真菌中,真菌引起的疾病,还得真菌去治。大型药用真菌,全世界约10万种,在中国,分类专家找到并分类的品种约8千种,其中,约2千种可以治疗疾病和用于养生保健。在这2千种药用真菌中,对有害细菌有杀灭和平衡作用的药用真菌不下1千种。
近几年来,我用几种药用真菌配合起来,医治各种细菌性疾病,很多患者很快就好起来了,产生了奇效。
病例一:年5月,有个朋友打我手机,希望我救救孩子,我通过团队后给孩子进行了治疗。患者女,6岁,医院因肺部感染入院治疗,越治越重,并进行了4次肺部穿刺,肺部也有积液,医院给患者使用了各种抗生素,均不见效。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找到我院,我们用了以下几种真菌:桦褐孔菌、苦白蹄、隐孔菌、大马勃、肉球菌、灵芝、松萝。五天后患者就治愈出院了。没有发现患者有任何不良反应。
病例二:年3月2日,男,90岁
患者于2月10日因肺医院,经医院近二十天的救治,使用了各种抗生素均不见效,高烧不退,每天体温39℃左右,病人也无法进食,并下了病危通知书,插上了氧气管和鼻饲设备,病人家属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想到了他们的一个朋友因患子宫癌骨转移的情况下,没有经过手术及放、化疗,经我院治愈的事。于是试着找到了我,我当时给他开了如下真菌:苦白蹄、松萝、肉球菌、桦滴孔菌、大马勃、隐孔菌、桦褐孔菌、灵芝,病人第一天体温就开始下降了,三天后就正常了,也能下床活动了。没有发现任何不良反应。
病例三:许先生:55岁,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工作。
患者于年5月发现腿部长了一个小疮,当时未在意,用手挤破后,疮口越来越大,每天流脓,医院治疗了近2个月,也不见好转,最后整条腿都肿了,疮口深近1厘米,面积5厘米左右。由于他爱人一直在服用我发明的治疗子宫肌瘤的药用真菌复方,有次他陪爱人来拿药,跟我说到了他的毒疮,我当时就让工作人员拿来马勃及苦白蹄这两种真菌来敷在他的伤口上,结果第二天伤口出现了愈合的迹象,第七天痊愈。丹毒患者的伤口是真菌感染引起的,治好这种病,用真菌去治是最快、最有效的。
Ridker博士说,“我们发现,高风险患者服用可减轻炎症反应但不影响胆固醇水平的药物后,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我见证了三个预防性心脏病学发展的大时代:认可饮食、锻炼、戒烟的重要性;见证降脂药如他汀类药物的价值;令人兴奋的是,我们即将进入第三个时代。”
而且我认为,抗生素全面失效是迟早的事,今天怎样去寻找更好的抗菌消炎的具抗生素作用的原料是非常重要的事。大家可以看到,我国土地上生长着大量的抗生素的原料,需要我们去寻找、开发、造福人类。更要以新的思维,新的用药方式来对待生长于我国的野生药用真菌。为什么一定要以新的思维,新的用药方式来对待野生药用真菌呢?这是我从实践中得到的启示,当我用一种真菌去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时候,有时效果好,有时效果差。但是当我根据患者的情况具体灵活配伍使用时,效果就出奇的好,这就为今后药用真菌的研究提供了不同于今天医学研究的新思维及新的用药方法。更为我国找到了一条抗生素失效后一个更广阔的新的药物资源。
我多年来发现,我们的科技人员对用中医的思维在中国寻找高级抗生素的信心不足;我们的监管人员,对企业和科技人员像监视犯人一样,还有我们的思维一定要变。中国科学院于年向卫生部打报告,希望把我国森林中生长的多种野生药用真菌纳入药典,当时的官员以中国卫生系统没有人懂药用真菌为由没有使得药用真菌进入国家药典。三十多年过去了,学术界开了无数次的会,还是没用。现如今,人变了、病变了、用药与方子必须变,但我们的官员与医生,思想与思维还照样不变。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技合作中心陈康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