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琼瑶阿姨崩溃的鼻胃管究竟有多ldqu

早上小编推送了

琼瑶阿姨崩溃的这篇文章↓↓↓

最近,一代言情小说女王、作家琼瑶为丈夫平鑫涛“失智”住院治疗插鼻胃管一事,陷入和继子女的纠纷,引发一片哗然。

台湾媒体所说的“失智”,

正是俗称“老年痴呆”的阿尔茨海默症。

琼瑶不仅激烈反对为丈夫插管,

还贴出自己的生前预嘱,

表示自己将来不进加护病房,

不论什么情况下,绝对不能插‘鼻胃管’!因为如果我失去吞咽的能力,等于也失去吃的快乐,我不要那样活着!不论什么情况,不能在我身上插入各种维生的管子。尿管、呼吸管、各种我不知道名字的管子都不行!

连日来,79岁琼瑶和平鑫涛子女通过发公开信的方式进行多番争论。平鑫涛的儿子平云指责琼瑶多年前对自己母亲和家庭的伤害,称父亲只是失智,而不是病危,双方争论的重点并非是插鼻胃管,而是“父亲值不值得活下去”。

平鑫涛子女认为,琼瑶真正在意的是无法接受父亲失智,如果琼瑶认为“没有灵魂的肉”就不值得活下去,不如去安乐死,“既然如此,就请将父亲还给我们吧,这是我们最沉痛的请求。”

事件的最新进展是,5月2日晚,琼瑶伤心地发表长文向平鑫涛子女和前妻道歉,表示自己不愿意再去看望已相伴38年的平鑫涛,怕自己看到他会崩溃:

我那么爱他,多么希望把他接回家,让他在我怀中死去,而不是靠着仪器维生……

“不论什么情况下,绝对不能插‘鼻胃管’?纯属误解!

这场掺杂着往日恩怨、家庭矛盾、老年病患的长期护理(台湾地区称为“长照”)问题、不同生死观等复杂元素的家庭纷争,让旁观者很难讲得清其中的是非曲直。

不过,对于引爆纷争的导火索、让琼瑶阿姨谈之色变的鼻胃管,医生却忍不住站出来,要为其正名。

5月3日,医院内科ICU副主任王艳红告诉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琼瑶阿姨“不论什么情况下,绝对不能插‘鼻胃管’!”的说法,是对鼻胃管的误解。

“插鼻胃管,是为病人采取营养支持,可以说是维持生命之举。”王艳红指出,尽管插管会增加病人的不适,但病人的获益更大。尤其是吞咽功能受到暂时影响的病人,插鼻胃管后,只要状态好转,吞咽功能恢复,就可以拔掉管子自行进食。如果家属不加区分地拒绝插鼻胃管,就意味着让病人失去正常的营养摄入渠道(肠内营养),是非常可惜的。

这些病人需要插鼻胃管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进重症监护室(ICU,即加护病房)的病人,十有八九要插各种管。

的确如此。王艳红指出,这与重症监护室收治的病人的特点有关。进ICU监护的主要是各种急性危重症患者、各种器官衰竭患者、慢性疾病出现威胁生命的急性加重患者等。肿瘤终末期的病人原则上不是ICU收治范围。而在符合ICU收治指征的病人中,许多人需要获得生命支持,包括气管插管、鼻胃管、尿管和深静脉置管。

插鼻胃管的病人中,最常见的是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呼吸衰竭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患者,例如重症肺炎、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呼吸衰竭(重症肌无力)以及各种原因导致的吞咽吞咽功能受损的病人。

和注射肠外营养素相比,鼻伺的营养支持方式有利于保持胃肠功能的正常运转。胃肠功能受损会影响疾病的恢复甚至会导致病情的加重,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因此,对于吞咽功能受到严重影响的病人,只要病人的胃肠功能基本正常,医生都会首选插鼻胃管。

▲鼻胃管(如图)是一根长约cm厘米的软管,根据患者身高不同,置入的深度不一,大约50-60cm。使用时,需要从鼻孔送入,经咽部到食管,末端探入胃部。

“鼻胃管不属于侵入损伤性治疗手段,”王艳红说,在技术娴熟的医护人员帮助下,一般不会有明显的痛感,但较为敏感的人,会有恶心、呕吐等不适反应。

插管治疗并不意味着治疗失去希望

插鼻胃管并不代表着治疗失去希望。王艳红说,她见过患重症肌无力的病人,因吞咽肌麻痹,吃饭时因食物碎渣呛入气管,引发了肺炎。在肺炎治疗期间,为避免他在进食时再度发生误吸,同时为了保留他的消化功能医生给他插上鼻胃管。当几天之后,这病病人度过急性期,顺利拔管,转出ICU。

同样地,为呼吸功能衰竭的病人进行气管插管以改善通气,为预防尿潴留而插尿管导尿,采取深静脉置管为病人补液、治疗、监测循环情况等,这些举措是病人重获生机的基石。

“ICU的治疗原则,是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生命支持,‘拉一把,助他们度过难关。’”王艳红指出,很多人把进ICU当做“一脚踏进鬼门关”。的确如此,ICU成为许多人生命历程的终点。同样是在这里,生命的顽强也展现得淋漓尽致,很多人最终转危为安。

“人从一生下来就排队向着死亡走去。”王艳红记得一位前辈如此形容重症医生的作用,在这里工作的医生们,最重要的职责就是“不要让人插队进鬼门关。”

也因此,她并不认同对病人“不论病情,一概放弃抢救”的观点。“病情决定了治疗方案,当治疗还有转机,为什么不给生命一个机会?”王艳红指出,首要的原则是根据病情,尊重病人的意愿。

以痴呆患者为例,痴呆并不等于病危。患者失去的是记忆,随着病情进展,也会逐渐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然而,“失魂”并不代表病人失去了对活着的渴望。家属不能以爱的名义,剥夺患者求生的意愿。

王艳红曾经见过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因患脊髓侧索硬化影响呼吸功能,被收入ICU治疗。老人年轻时曾做过护理工作,上了呼吸机后,她想要放弃治疗。家人尊重她对生命的选择。然而,就在将要放弃的关键时刻,老人的病情出现转机。病情稳定后,医生问她的想法,因上呼吸机,口不能言的她写字示意:“不想放弃,我还想活”。

生前预嘱或为子女解开“枷锁”

近年来,一些人主张,为了尊严,在病危关头放弃最后的抢救。王艳红指出,对于那些治疗已无意义,例如肿瘤的终末期以及无法解除的急慢性器官衰竭的病人,终止无谓的抢救,的确是一种解脱,可以让病人有尊严地离开。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做出这样选择的病人家属比多年前有所增加。

然而,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获悉,亲情的不舍、亲友的舆论压力,往往令家属难以做出决定。“我爸爸的抢救持续到最后,可以说不仅仅为了挽救他,也是为了让老家的亲戚宽心。”市民何女士的父亲因中风卧床多年,两年前在老家去世,由于担心被家乡的亲友指责为“不孝”,她坚决要求医生抢救到最后一刻。

何女士说,她当时曾犹豫过,想让父亲不要再受苦,体面地离开人世。然而多年之后,她觉得自己的选择并没有错:“到底是我心里放不下。”

从这个角度来说,像琼瑶阿姨那样在清醒状态时做出“生前预嘱”,或许能为子女和亲人解开“情感枷锁”。

如果是你的亲属遇到这种问题,

你该怎么办?

欢迎留下你的看法!

来源:广州日报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任珊珊通讯员江澜

编辑:广州日报全媒体

推荐阅读

直接点击图片阅读相关新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okq.com/yyzn/112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