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健康”林海滨微创脊柱名医工作室
主任:林海滨
成员:戴建辉、吴育俊、吕建华、张怀志、陈旭、李星、余正希
团队擅长:主要擅长脊柱的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致力于脊柱微创治疗,将数字化骨科与脊柱微创治疗相结合,减少手术的创伤,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手术安全性,目前微创脊柱的诊治技术处于全省领头羊的地位,部分项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执业地点:医院(南方医院)
本期人物:
医院
(南方医院)
党委书记、院长、
二级教授、骨科主任医师林海滨
年11月,林海滨参加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三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林海滨,一位工作在莆田的医生,却接连受邀到上海和北京,在国际微创脊柱外科高峰论坛上与国内外脊柱微创翘楚一起传道授业。在会上,他对脊柱微创技术新进展的精彩讲解,赢得了在场学者们的高度认可。
还是他,在年“医院大会”上,从来自31个省市和医院医院管理者中脱颖而出,摘下年全国“医院院长”的荣誉。这是医院行业最高的管理类奖项之一,全国共表彰97名,福建省仅3名。
英雄不问出处,从福建到全国知名的骨科专家及全国医院院长,医院(南方医院)党委书记、院长、骨科主任医师林海滨教授,他创造了许多外人眼中的不可能,并非天生的“锦鲤”赢家,他的求索之路充满了曲折和戏剧性,更多的是有志者事竟成,是苦心人天不负。
年5月,林海滨参加第12届中国骨科医师年会(CAOS)
“我一定要回福建”在挑战中创造佳绩林海滨,说话没有一点的莆田口音,但作为土生土长的莆田人,他的身上却有着鲜明的“海滨邹鲁”人聪明、敢拼敢做、吃苦耐劳的特质。这一天性,让年刚从苏州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他,选择了更具挑战性的外科。在缺医少药的年代,他的母亲作为赤脚医生,抓药、打针、挂瓶、针灸解决大众疾苦,这样的治愈感令他充满好奇。耳濡目染之下想学医的种子就在他心里埋下。
成绩优异的他,没有选择往更发达的江浙一带走,而是想着“我一定要回福建”。当时分配工作,他有三个选择,福州、厦门、莆田,最终他选择了莆田。一来,他希望用所学更好地为所依恋的这块土地上的患者服务,二来,“父母在不远游”,为了更好尽孝。
林海滨在门诊坐诊
他被分配到医院,医院之一,创建于年(清光绪廿二年),前身系英国教会创办的“医院”,当时的医疗水平并不医院。人才济济,不乏留英、留美的海归医学人才。
他是这家百年老院文革后吸纳的第三位本科生。年,显微骨科在全国都很“时髦”,老主任就让他研究研究,往这个方向专研。林海滨一口就答应了,就开始从身边的每一个病例中思索显微外科医学领域的奥义,并因为敢想敢做,开始改变自己和无数病人未来的命运。年,医院外科中第一个独立出来成科。针对小儿麻痹后遗症在这个90年代初常见的疾患,林海滨跟随骨科前辈开展了小儿麻痹后遗症矫形手术共近余例。该课题的成功开展救治了本地区大部分的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使他们的外观和功能均有较满意的改善,有效率达90%以上,取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年,《小儿麻痹康复矫治》项目获得莆田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而在骨科的临床实践中,面对着许许多多因脊柱疾病导致脊柱畸形而饱受身心折磨的患者,林海滨被震憾了,一定要攻克脊柱畸形的决心在他的内心深处扎根。但那时,脊柱外科没人敢做,禁区几乎就真的是“禁区”。
医院经常请福建脊柱外科的开山鼻祖之一、医院的吴天中教授来会诊手术。在多次交流与合作中,吴天中教授看中了林海滨这位年轻后辈的潜质,力荐他去全国脊柱外科的发源地北医三院进修。
不过,医院起初并不看好,院领导认为“大家都不敢啃这块硬骨头,省级能做的都凤毛麟角,医院还搞什么脊柱外科?把创伤做好,把最基本的做好就好了。”最后,他还是说服了领导出外“取经”。
一份与生俱来的使命感之下是一颗执着的工匠之心。当这份执着经过岁月的沉淀,五年、十年、十五年……刻苦学习、大胆钻研后的创新迸发出耀眼的花火,林海滨在骨病的治疗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突破。手术现场
年起,学成归来的他就在福建省内率先开展CD技术矫正脊椎侧弯手术,科研成果《CD系列装置在脊柱后路的临床应用》获得第七届莆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年起,他又在国内率先开展显微内窥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MED)的基础解剖实验与临床应用系列研究。
关于MED的系列研究硕果累累,包括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奖三等奖1项,莆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设计的手术器械获专利授权2项等。其中,他研究的课题《脊柱后路显微内窥镜的应用解剖及临床研究》获得第十届莆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填补了该研究在国内的空白。《腰椎微创关键技术的系列研究及临床应用》获得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历经15年研究并成功转化推广应用,取得显着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年初,我省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名单公布,林海滨荣登榜单。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国务院对于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一种奖励制度,每2年选拔一次。获得者被称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毫无架子的大专家病人都亲热地直呼其名为老百姓解决了疾苦,林海滨儿时的理想正在变为现实,一项项前沿新技术背后获益最大的是病人。年,一位患特发性脊柱侧弯(俗称驼背),不满20岁的青年,经他施行CD装置矫治手术后,弯成虾一样的青年术后身高增加近6厘米,原侧弯角度为72°经矫治手术后为10°。当青年走下病床时,他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男子汉顶天立地的感觉。年,他在福建省首次为一位16岁少年施行“寰枢椎脱位短节段固定加植骨融合术”并获得成功,该少年在术后重返校园……病例讨论
年8月上旬,他又开展了华东地区首例德国3D电磁导航下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从病灶定位到手术切除只要45分钟。术前,走不了路,站也站不住的45岁腰椎间盘突出症女患者,术中局麻下的手术,她没有丝毫手术的痛苦,术后立竿见影“镜到病除”。精准定位,让医生可以做到万无一失,同时将传统手术中,术者和患者吃射线的风险降到最低。从医34年,林海滨带领团队开展的新技术不胜枚举。而“靠着病人的口碑来传播声名”,这样的效应在林海滨团队接诊的患者名单中可见一斑,除了通过媒体了解或由出院患者介绍而来的莆田本地患者外,还出现了慕名而来的天南地北的省内外患者。
“大专家,但毫无架子,这样处处为病人着想的,实在难得。”这是病人们对林海滨最多的评价。他每年都收到不少病人赠送的锦旗,赞扬他“医术超群,医德高尚”。对求诊于他的病人,他总是百问不厌,不论亲疏贵贱,都是那样笑容可掬,一视同仁。对每位出院的病人,他总是详细交代回家后应注意事项,指导他们进行功能锻炼,并留了他本人的联系电话,以方便患者联系咨询。和病患接触多了,病人和家属跟他都成了朋友,亲热地直呼其名:“海滨”。早年,有一名小女孩,1岁多,因为股骨头坏死来找林海滨求医,做了手术康复出院。小女孩在时隔20多年后来复查,她的奶奶很感慨,当时家里没什么钱,如果不是海滨的热心,她们一家也不会坚持下来。老人还打趣地说,“海滨,我家孙女眼看着就可以嫁人了,这都是你的功劳啊,如果她残疾了就没人要了。”
查房
前段时间,林海滨走在院区时,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太太拉住了他,说“海滨啊,终于找到你了……”原来,20多年前,年届退休之龄的老太太深受颈椎病困扰。当时,她找了福州、医院医生看病,都建议她开刀。但就是林海滨这名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年轻医者,提出不开刀,建议保守治疗。老太太说,“多亏了海滨,我才能康复有道,免受手术之苦,安享晚年。”为此,她特意来致谢!
林海滨说,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病、多发病,但实际上这种自愈性的疾病,需要手术的不到10%。外科医生治病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良心手术”。盛名之下初心不变忙累但风景这边独好采访期间,林海滨谈到了一个前两天手术的病例。一名60多岁的女性,患有复杂的颈椎病,因椎间盘和后纵韧带骨化压迫颈脊髓和神经根,跑了很多地方没解决,最后干脆回莆田。当时,她抱着暂时缓解疼痛的想法,到医院的骨科初诊。出诊医生建议“你这问题,只有找林海滨教授,或许可以解决。”对于这样的病例,一般来讲,很多医生选择后路手术,简单一点。病人的颈脊髓已经出现严重狭窄,而显微镜下的前路手术,医生就要冒大风险,且如果进去后,连一个缝都没有怎么办?创伤越大,手术医生好做,但是对病人而言,这样做治标不治本,且后患无穷,很可能还要进行二次手术。
骨科团队
林海滨带领团队也讨论了很久,最后,还是决定选择突破颈前路手术禁区,一次性解决病人的问题。
手术中,开进去后,确实一个缝都没有,椎间盘和后纵韧带骨化全部骨化。无从下手怎么办?很快,林海滨就在心里告诉自己,安静下来,定定神,一分钟后继续再做。紧接着,他咬着牙,硬着头皮,发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一点点来,终于在“鸡蛋壳”上打开了一个小缝,再逐步逐步扩大,减压、切除,同时保证“蛋膜”不能有丝毫损伤。“跟我上台的每个人都倒吸一把汗,因为病人险些死在手术台上。”林海滨回忆说,当时一钳子下去,那个血就涌了上来。底下一个年轻的医生,失控喃喃“完了,完了,病人要死了。”
2个多小时后,这台显微镜下做零切迹手术有惊无险地结束。医生通过很小的切口进行了间盘后纵韧带的切除减压,以及最短节断内固定。伤口很小,老人术后2天就出院了。而后路手术一般要5-7天,甚至10天才能出院。
后路三个节段的固定到前路一个截断、一个间隙的固定,对于术者而言,要求很高,目前这也是国内关于脊柱内固定最新发展的前沿。盛名之下,林海滨初心不改,他考虑更多地是如何更好地解决病人的问题,而不是如果迎难而上后可能的失败对个人名誉的影响。年6月,林海滨参加第一届全国骨科创新与转化学术会议暨第三届骨科院士-长江-杰青论坛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大成者胸中自有乾坤,医院院长,林海滨一直如此。年,林海滨被任命为医院院长。医院仅有19年。而从这一刻开始,他用自己的方式开始推动百年老院的创新改革。
创业难,守业更难,百年老院要想寻求新的发展与突破是难上加难,但他并未退却,而是迎难而上,欣然接受重任。医院新区,按照“三级甲等”医院标准设计建设,于年10月底落成,年实现整体搬迁。医院新区占地面积比老院增加了7倍,开放床位多张,实现了翻倍增长。这几年,医院从临床、教学、科研上都有了跨越式的提升和发展。
“当时新区投资6.5亿元,其中6亿是借的,当时很多人觉得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最后我们做到了。”林海滨说。
年11月,林海滨参加国际脊柱内镜外科学会(ISESS)第一届年会
他谈及能获得“全国医院院长”的称号是意料之外,毕医院中优秀院长很多,可谓“高手如云”,包括省内就不乏强劲的“对手”。但他的获奖又在情理之中,医院的发展以及他个人的学术成就和管理成就,大家都有目共睹。
要做到“医、教、研、管”齐头并进,林海滨不仅对自己从不懈怠,医院的领头人,他在去年首个中国医师节时,就寄语全院同仁也必须“重医德、强医术、正医风、守医规、和医患”。
成绩斐然,但林海滨仍如常战斗在一线,忙、累却不愿与外人道。他经常把鲁迅的一句名言挂在嘴边,“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作为党委书记、院长,行政工作是首要任务,而作为外科医生手术不能停。因此,他总是利用中午、晚上等休息时间来看诊、手术、查房、带教。他坦言,自己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在了工作中,很难对家庭有更多的照顾。采访结束,已经12点多了。一名病人刚好找来,病人及家属看到他的微笑瞬间就放松了下来,在简明扼要地沟通后安心地离开了。紧接着,医院科室人员拿着文件来找,医院事务等待他拍板。他很快又投入到其中,显然他这种分秒必争解决事情的风格,医院的员工们都很习以为常。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这也正是古今中外所有成功人士的共同经验。不管是医生还是院长,为了更好地服务一方患者,林海滨一直在路上,恰如“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工作室主任:林海滨个人简介:林海滨,男,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国家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南方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现任职位:SICOT中国部微创脊柱外科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创新与转化委员会委员、中国预防医学会脊柱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脊柱微创专委会经皮脊柱内镜研究组副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台海医学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台海医学发展委员会骨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第三届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第二届脊柱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微创工作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委员会脊柱微创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微创专业委员会数字化导航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脊柱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显微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脊柱疼痛专业委员会委员、第四届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损伤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第三届脊柱微创学组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3D打印技术分会委员、医院学会骨科创新与转化分会脊柱外科学组常务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脊柱内镜学组委员、医院协会第二届理事、福建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党小组组长及副主任委员、福建省医学会骨科分会微创脊柱外科学组组长、福建省医学会显微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分会脊柱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莆田市医学会骨科分会主任委员、莆田学院骨科研究所所长、莆田市医学会副会长、莆田学院临床医学院院长。
主要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年医院院长、福建省卫生系统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福建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福建省医院管理者、福建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奖、福建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莆田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莆田市拔尖人才、莆田市科技工作先进个人、莆田市职工自学成才奖等。
从事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具有丰富的骨科临床经验,对脊柱外科、关节外科、复杂骨折复位内固定等均有深入研究,尤其擅长脊柱外科微创化手术的理论创新与运用推广。致力推动我国骨科,特别是微创脊柱外科的发展:(1)脊柱后路显微内窥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MED)的应用解剖及临床研究,填补了该研究在国内外的空白:年起在国内率先开展MED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础解剖实验与临床应用系列研究;在国内外首次研究脊柱后路显微内窥镜的应用解剖学,指导MED的临床治疗;国内外首次比较MED下应用不同方法,并领先开展保留黄韧带有效预防腰椎间盘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的MED术式;在国内外首次开展MED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腰椎解剖学研究;较早探索MED应用于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和椎间盘手术后复发的治疗。(2)在国内率先开展微创经皮内镜下腰椎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无论在显微内窥镜下抑或椎间孔镜下,均成功完成大量微创脊柱融合手术并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3)国内率先提出显微内窥镜下保留黄韧带髓核摘除并纤维环缝合技术。(4)完成华东地区首例交流电磁导航辅助下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技术手术。(5)国内首个提出“骨科手术标准建库”及“骨科高成功概率手术”理念,并不断完善及推广。(6)国内率先开展3D-Viewer系统下脊柱微创手术,提高了脊柱外科手术的安全性和精确性。(7)国内较早进行数字化骨科的建设:包括骨科数字化解剖、骨科虚拟仿真技术、骨科快速成型技术、骨科逆向工程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技术、计算机辅助骨科导航技术、骨科机器人技术等。(8)国内较早运用3D打印技术辅助术前规划、教学、演示。(9)国内较早利用“5G+4K”技术开展骨科网络视频医疗学术交流、骨科远程会诊、骨科远程手术。(10)早在年开展了福建省内首例人工髓核置换手术,填补了省内空白。(11)早在年在福建省内率先开展CD技术矫正脊椎侧弯手术。(12)90年代起参与完成小儿麻痹后遗症矫形手术近余例,囊括了矫正畸形恢复肢体力线、肌力平衡与重建、关节稳定、肢体长度均衡等四个方面的术式,其中包括:胸大肌代三角肌术、背肌代臀肌术、腹外斜肌与阔筋膜张肌代股四头肌术、髋臼造盖术、髂骨股骨截骨一次性延长术、骨骺牵伸截骨延长术等高难度手术,均获得满意的疗效。
多年来,秉承“仁医仁术、利国利民”的从医理念,临床上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教学上培养数十名骨科研究生、科研上不断突破创新,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莆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先后立项国家科技部子课题1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福建省医学创新课题1项、福建省卫生系统中青年骨干课题1项等。参与编写《中国人皮瓣血管》(主编)、《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副主编)和《脊柱椎间关节成形术》(编委)等三部著作,主译外文著作《脊柱治疗后的影像》,获专利授权2项,论文发表在权威杂志SCI引源期刊、中华牌杂志及各国家级核心期刊共余篇。
门诊时间:周二上午
团队成员一:戴建辉个人简介:医院微创脊柱外科行政副主任,副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现任职位: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台海医学发展委员会骨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脊柱微创专家委员会经皮脊柱内镜研究组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青年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脊柱内镜学组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伤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十省市微创脊柱外科联合会委员、福建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青年委员、福建省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委员、福建省医学会骨科学会微创脊柱外科学组委员、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分会常务委员、莆田市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从事骨科临床工作20余年,在省内或国内率先开展了腰椎后路显微内窥镜,椎间孔镜,腰椎后路微创扩张通道下减压及椎间融合,腰椎后路经皮钉内固定、腰椎内镜下融合等新技术,积累了1多例骨科微创手术的经验。
主要成果:医院进修脊柱外科,关节外科,骨肿瘤,小儿骨科和运动医学专业。多次到重庆,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著名的医疗机构学习和交流。特别擅长各种脊柱疾病的微创治疗,对微创髋关节置换,微创膝关节置换,关节镜手术及骨肿瘤和小儿骨科有一定的研究。《显微内窥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解剖与临床研究》,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MetrxQuadrant可扩张通道管微创系统在胸腰椎后路手术中的应用及其解剖学基础》,年获莆田市第14届科技进步二等奖。《腰椎微创关键技术的系列研究及临床应用》,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以第一作者发表SCI两篇:1.《Correlationofbonefragmentsrepositionandrelatedparametersinthoracolumbarburstfracturespatients》年发表于《IntJClinExpMed》2.《TotalalkaloidsinDipsacusasperoidesandtheireffectsonproliferationofosteos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