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纵韧带骨化症

一,什么是后纵韧带骨化症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指因颈椎的后纵韧带发生骨化,从而压迫脊髓和神经根,产生肢体的感觉和运动障碍以及内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一种疾病。年由日本学者Tsukimoto首先报道,是东亚人种中导致脊髓病的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因。其中以日本发病率最高,因此也被称作“日本病”。以前被认为是特定于亚洲人民,并没有引起欧美国家的注意。然而,目前已经被欧美国家公认为是一个亚型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骨化症中,颈椎发病率最高,其次是胸椎和腰椎。

二,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病因及病理

后纵韧带位于推管内,紧贴椎体的后面自第二颈椎延伸骶骨。韧带上宽下窄,在胸椎比颈、腰椎为厚。在椎间盘平面以及椎体的上下缘,韧带同骨紧密接触,在椎体的中间部分,韧带同骨之间有椎体基底静脉丛所分隔。后纵韧带比前纵韧带致密、牢固,通常分为深、浅两层,浅层连续分布3个或4个椎节,深层仅处于相邻两椎体之间。

后纵韧带骨化症是一个老年性疾病,好发于50~60岁,在60岁以上患者中,发病率可高达20%。其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一般的常规化验检查,如血常规、血清蛋白等均在正常范围以内。但在这些患者中,12.6%患有糖尿病,而有隐性糖尿病的比例更高,可见葡萄糖代谢与韧带骨化倾向之间有一个比较密切的关系。

创伤因素与该病发病有着密切关系,由于后纵韧带和椎体后缘静脉丛之间关系紧密,当外伤或椎间盘后突时,静脉易遭创伤作用发生出血,并进入后纵韧带引起钙化、骨化。此外,颈椎退行性改变与后纵韧带骨化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尽管后纵韧带骨化的病因尚未明确,但退行性改变是引起后纵韧带骨化的因素之一已为大家所公认。后纵韧带骨化的患者还有全身性增生的倾向,除合并脊柱骨质增生、强直性脊柱炎之外,还常伴有前纵韧带、黄韧带骨化。故有人认为,后纵韧带骨化可能是全身性骨质增生和韧带骨化的局部表现。病理改变上,后纵韧带骨化在沿着纵轴方向生长的同时,在水平方向也同时扩大,形成椎管内的占位性病变,使椎管容积变小、椎管狭窄,造成脊髓、神经根受压,脊髓被挤压呈月牙形状,并被推向椎管后壁,骨化块的后壁呈波浪状改变。骨化块主要由板层骨构成,由椎体后缘至板层骨之间依次为纤维组织、纤维软骨、钙化软骨。骨化灶与硬脊膜粘连,随着压迫程度的增加,硬脊膜变薄甚至消失,有时硬脊膜也发生骨化。由于骨化块不断增大,脊髓受压发生严重变形,神经组织充血水肿,脊髓前角细胞数量减少,形态缩小。脊髓臼质有广泛的脱髓鞘变。三,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表现及检查诊断

后纵韧带骨化患者的临床表现与邻椎管狭窄症临床表现十分相似,既可有脊髓压迫症状,也可有神经根受压症状。患者感觉颈部疼痛或不适,逐渐出现四肢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和膀胱、直肠功能障碍,并进行性加重。查体发生肢体及躯干感觉障碍,深反射亢进,多伴有上肢及下肢病理反向。绝大多数患者起病时无明显诱因,缓慢发病,但有近1/5的患者,因程度不同的外伤、行走时跌倒或乘车时头颈突然后仰等突发起病,或使原有症状加剧甚至造成四肢瘫。

其中,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临床表现与颈椎病的临床表现相似。以骨化的后纵韧带对颈脊髓直接压迫以及压迫血管导致脊髓供血不足,四肢及躯干的疼痛麻木以及后期出现的运动障碍为要临床表现。

临床检查上,影像学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

其中,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X线片主要特征为椎体后缘异常的高密度条状阴影。

根据骨化灶的形态和范围,日本学者津山将其分为四型:

1,连续型,骨化呈条索状连续跨越数个椎体,占27.3%;2,节段型,骨化块呈云片状存在于每个椎体后缘,数个骨化灶可分别单独存在而无联系。该型最为多见,占36%;3,混合型,既有连续的骨化块又有节段的骨化块,占29.2%;4,孤立型,骑跨于相邻2个椎体后缘上方及下方,即发生于椎间盘平面,占7.5%。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中,以C2椎节最为多见,其次为C4和C6椎节。一般2~5个椎节为最常见的发病数,平均约3个椎节。CT扫描是诊断后纵韧带骨化症的重要方法,能够清晰地显示椎管轴向视图,并提供骨化区域的有效信息,可以在横断面上观察和测量骨化物的形态分布及其与脊髓的关系。在CT扫描图像上,可见椎体后缘有高密度骨化块突向椎管,椎管狭窄,容量变小,脊髓和神经根受压移位变形。可用椎管横断面狭窄率来表示椎管狭窄程度,如果对横断面图像进行矢状面重建的骨化物在椎管纵向、横向的发展情况。从而对后纵韧带骨化的范围有更加全面的了解。许多学者提出以椎管狭窄率作为判断骨化程度的量化指标,但在狭窄率标准上无法统一。不同学者提出40%~57%的不同量化标准,Matsunaga等把这一指标(椎管狭窄率)提高至60%,但据实际临床上的具体观察统计,狭窄率大于40%者,症状、体征大多较为严重,患者表现为四肢肌力明显减退,行走困难,甚至瘫痪,多有明显的椎体束症状。狭窄率小于30%者,临床表现相对较轻,大多数日常生活能自理,部分患者尚能工作。由于下肢肌力减退,此类患者极易跌倒受伤,形成颈椎脊髓损伤,使病情骤然加重。狭窄率在30%~40%之间,临床表现基本上介于两者之间。但椎管狭窄率与脊髓压迫也并非绝对平行。另外,MRI也可根据脊柱韧带的形态和信号变化判断韧带的正常或异常情况。四,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治疗

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治疗可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对于症状轻微,或症状明显但经休息后能得到缓解且无明显髓性症状的患者,常用的有持续头颅牵引、卧床休息、颈托固定、伤科手法治疗,理疗和药物治疗等。由于后纵韧带的骨化块既可以对脊髓产生直接接续的压迫,又可以在颈部活动时对脊髓产生摩擦,采用保守疗法将颈部固定后可以消除擦引起的刺激,取得的疗效往往较预期的为好。

对于颈椎的间歇性牵引法与推拿疗法,有引起症状加重的报道,应慎重选用。

药物疗法除注射消炎止痛、神经营养药物之外,近来有神经生长因子运用于临床,显示了一定的疗效。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重度脊髓病的患者不可能通过非手术治疗的方法得到充分治疗;急性创伤会使脊髓压迫已达到临界状态的患者出现完全性四肢瘫。

所以对于有以下手术指征的病人,则应选择手术治疗。

1:进行性加重的脊髓病和脊髓神经根病。

2:保守治疗效果不佳。

3,:创伤后急性颈脊髓损伤。

手术方式选择包括前路减压融合术、后路减压术以及前后路联合减压术。

1:前路减压融合术适合节段型,小于2个椎体;局限型;合并椎间盘突出者。

2:后路减压术适合后纵韧带骨化大于3个椎体;连续型或者混合型;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者。3:前后路联合减压术适合椎管狭窄合并较大的后纵韧带骨化症状;伴有节段不稳或较大颈椎间盘突出;有后路减压指征,存在后凸畸形,脊髓后移受限,有前路矫形可能者。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在手术入路选择问题上,一直以来是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治疗的热点话题,在临床具体选用上,尤应慎重。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关于身体损伤的更多问题,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okq.com/yyzn/110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