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srA,AleemIS,EckJC,WoodsB,PonnappanRK,DonaldsonWF3rd,KangJD.DoesResectionofthePos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ImpacttheIncidenceofC5PalsyAfterCervicalCorpectomyProcedures?:AReviewofConsecutiveCases.Spine(PhilaPa).Apr1;42(7):E-E.
众所周知,C5神经根麻痹是颈椎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在0~30%,症状有上肢明显的疼痛,活动障碍,并可影响病人生活质量。然而发病机制并不清楚,可能由于医源性损伤,后路手术后脊髓的后移,脊髓压迫缺血和再灌注损伤等。文献报道,脊髓的旋转,术前椎孔狭窄和术后c5椎孔的宽度和高度可能是C5神经根麻痹的危险因素。
在颈前路手术中是否应该切除后纵韧带是存在争议的,优点在于减压神经根时有清晰的视野,部分突破后纵韧带的间盘组织也可以充分切除。然而切除后纵韧带可能会引起局部生物力学的改变,并增加了手术风险。
切除后纵韧带是否会增加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并不为人所知,为了进一步研究我们假设椎体次全切手术中切除后纵韧带会增加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
方法
实验设计和数据收集
回顾性分析~年间例椎体次全切病例,记录病人的年龄,性别,诊断,伴发病,吸烟史,手术方式,手术节段,是否存在OPLL,后纵韧带切除情况和术后是否出现C5神经根麻痹。
数据分析
利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测验,单一变量,多变量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发生C5神经根麻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病人特征
例病人,按标准排除部分病人,最终例纳入分析。
表1病人的人口统计学数据和分析结果
表1列举了病人的人口统计学数据。数据表明术后发生C5神经根麻痹的病人年龄明显较高,椎体次全切节段多,OPLL的出现较多。然而前后路手术,性别,糖尿病,吸烟史和既往颈椎或上肢手术对该并发症发生无影响。
表2对C5神经根麻痹发生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
表2列举了对C5神经根麻痹发生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包括高龄,3个以上节段的椎体次全切,和是否完整切除后纵韧带。
表3根据手术方式整理的人口统计学数据
表3列举了根据手术方式整理的人口统计学数据,前后联合入路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增高,但与单纯前路手术没有统计学差异,发生C5神经根麻痹的病人,平均随访20.9周,21%的病人遗留肌力下降和C5分布区域的感觉下降或疼痛较术前增加。
C5神经根麻痹的危险因素
单一变量回归分析表明,65岁以上,椎体次全切超过3个节段,伴随OPLL,部分或全部切除后纵韧带是C5神经根麻痹出现的危险因素。(表4)对病人年龄,手术方式,椎体次全切节段,后纵韧带切除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部分和全部切除后纵韧带,发生C5神经根麻痹的几率比不切除高4倍。(表5)
表4表5C5神经根麻痹危险因素的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
讨论
本研究通过大量病例分析得出,65岁以上,椎体次全切超过3个节段,伴随OPLL,部分或全部切除后纵韧带是C5神经根麻痹出现的危险因素。该并发症早已被人熟知,但对其理解却不够深入。有研究表明,其发生率在0~30%之间,平均7%。本研究的发生率在6%,与文献报道相近。根据上述危险因素我们分析,老年人神经根的弹性下降,神经结构的血供较年轻人少,更容易产生并发症。多节段手术时间长,术中牵拉次数多,加上术后颈椎曲度不良,易发生后凸畸形,这些均增加了C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风险。部分或全部切除后纵韧带时,术中在硬膜和神经根附近的操作较多,切除后脊髓和神经根会前移到减压窗内,造成了C5神经根麻痹风险增加。另一种解释是,切除后纵韧带后,其脊髓的栓系效应消失,脊髓和神经根孔过度移位,加上OPLL会引起多节段椎管和神经根孔狭窄,硬膜黏连,手术中损伤几率更大。
本研究中前后联合入路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增高,但与单纯前路手术没有统计学差异,可能是后路手术增加了脊髓前凸和造成了医源性神经根孔狭窄引起。
文献报道,术中电生理监测,运动诱发电位较持续肌电监测更容易发现C5神经根麻痹,然而我们所有病例采用的是体感诱发电位监测,术中均没有发现异常,或许多多模式的,包含运动,感觉,肌电的电生理监测可能会更加敏感。然而C5神经根麻痹是术后出现的,术中监测可能很难进行预警。
结论
65岁以上,椎体次全切超过3个节段,伴随OPLL,部分或全部切除后纵韧带是C5神经根麻痹出现的危险因素。
-----------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