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全称肩关节周围炎,又称“漏肩风”“冻结肩”,因好发于50岁左右的女性,故又称“50肩”。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内分泌紊乱、外伤、慢性劳损、外感风寒湿邪及肩周组织的退行性改变,使肩周软组织发生慢性无菌性炎症,进而关节滑膜萎缩、粗糙,滑液分泌减少,引起软组织广泛性粘连,限制了肩关节的活动。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年老体弱,正气虚衰,气血不荣,经脉失养,复感风寒湿邪而致。临床可见肩部酸楚疼痛,开始时呈阵发性,常因天气变化或劳累后诱发。尔后逐渐发展肩部广泛性疼痛,甚至刀割样痛,昼轻夜重,并放射至前臂、肘、颈、背部,约2~3个月后疼痛症状减轻而表现为肩关节功能障碍,以外展、外旋、后伸最明显,并逐渐加重,不能穿衣梳头,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后期可见肩部肌肉萎缩现象。
按摩疗法是治疗肩周炎较为有效的办法,初期以舒筋通络,行气活血止痛为主,后期则以松解粘连,滑利关节为主。
1.初期
(1)取坐位,家人立其患侧,一手拉其上肢往上抬,另一手用扌衮法(图17-4)或一指禅法推施于肩关节周围,约5分钟。
(2)取坐位,家人用拇指端点按肩中俞(大椎旁开2寸,见图17-3)、肩外俞(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见图17-3)、臑俞(腋后皱襞直上,肩胛岗下缘凹陷中,见图17-3)、肩髃、肩贞(腋后皱襞上1寸,见图17-3)、天宗穴各1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度。
2.粘连期
除使用上述两法外,再选择下列按摩疗法:
(1)取坐位,家人用双手抱托其肘部作内收、外展、上举、后伸等被动动作,反复进行2分钟。
(2)取坐位,家人站其患侧,外展其上肢,以其肩关节为轴作环状旋转(图17-5)运动,顺时针、逆时针各30次,幅度逐渐加大。
(3)取坐位,家人立于患肢侧,略下蹲,将患肢伸直搭于自己肩上,双手抱病肩,两手拇指按于腋下部,其余四指相交于肩上,来回旋转揉动三角肌、腋下诸肌、大圆肌、胸大肌、胸小肌外侧端,并慢慢上抬患臂,每次3分钟。
(4)在墙上贴一塔形标尺,患者面壁而立,双足跟并拢着地,患侧臂稍屈前举手掌贴于墙上,患侧臂随示(食)指、中指和环指轮流向贴在墙上的标尺往上爬,逐渐伸直手臂,如此反复10次。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颈臂综合征”。好发于40~60岁中老年,多因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引起颈椎失稳,从而促使椎体发生代偿性增生,骨赘压迫颈神经根、颈脊髓、椎动脉或椎旁交感神经而产生一系列症候群。临床根据增生部位及发生症状的不同而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和混合型。神经根型见颈、肩、臂疼痛,疼痛呈烧灼样或刀割样,伴有针刺样或过电样串麻感,患侧上肢可见发沉、无力、握力减退,受压后酸胀、麻木;脊髓型见一侧或两侧上、下肢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头痛头晕,排尿障碍,甚则四肢瘫痪、卧床不起;椎动脉型见颈痛,肩痛,头晕,恶心,耳鸣耳聋,视物不清,症状常因转动头部、侧弯头部而诱发或加重;交感神经型见神经根型和脊髓型症状外,还兼有心动过速或过缓,肢凉,肢体与头面部麻木,或指端发热,疼痛,全身多汗或少汗;混合型表现为两型或两型以上各种症状同时存在。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肝肾不足,筋骨失养;或跌仆劳损,伤及筋骨,经络不通所致。按摩能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理筋复位,治疗各型颈椎病。
(1)颈部推法:取坐位,立于其后,用小鱼际自颈上部向肩部推;再用双手拇指自肩井穴向风池穴推,以局部有胀酸感、皮肤发热发红为度。
(2)颈部拿法:取坐位,立于其后,用双手提拿颈后及颈两侧肌肉,双手交替用力,即左手提拿时,右手放松;右手提拿时,左手放松,反复操作3分钟。
(3)颈部揉捏法:取坐位,立于其后,用双手拇指或小鱼际上下来回揉捏颈部两侧及肩、上肢肌肉5分钟。
(4)颈部提转法:取坐位,立于其后,用一手托其下颌,一手托其后枕部,慢慢左右旋转并用力上提,听到弹响声后,按摩颈部,放松椎旁肌肉(图17-2)。
(5)颈部侧屈法:取坐位,两上肢反抢于背后,立于其后,两手掌侧小鱼际贴于其颈部两侧,然后双手交替着力,使头部向左、向右侧屈运动,反复进行10次。
(6)按肩搬头法:取坐位,双上肢反抢于背后,家人立于其后,左手按其右肩,右手置于其头顶,用力将头颈部向右侧搬动。然后用同法,右手按其左肩,左手置于其头顶,用力将头向左侧搬。两侧交替操作,每侧10次。
(7)理筋法:取坐位,患侧上肢外展,用双手拇指指腹从肩峰沿上肢外侧肌肉分理和拨离至腕关节;然后用抖法抖动其上肢2分钟。
(8)指压法:神经根型,用拇指指端按压风池、肩井、肩髎、外关、少海、后溪穴各1分钟;椎动脉型,用拇指指端按压风池、太阳、列缺、合谷、听宫穴各1分钟;脊髓型,用拇指指端按压肩井、翳风、肩中俞、肩髃、期门、阳陵泉、后溪穴各1分钟;交感神经型,用拇指指端按压百会、肩井、颧髎、神门、外关、足三里穴各1分钟;混合型,根据其混合具体类型,有选择按压以上有关穴位。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