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临床上常常会出现头痛、头晕、颈肩部疼痛、上肢麻木、心慌胸闷、吞咽、视力障碍,胸部疼痛、行走困难等一系列症状。
一般来说,颈椎病可分为神经根性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交感性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颈型颈椎病、混合型颈椎病等六种类型。
01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典型症状:颈肩部疼痛,同时出现上肢的放射性疼痛,伴随出现上肢的麻木、无力等症状。
原因:当颈椎出现颈椎间盘突出、椎体或关节增生、钙化等问题时,就会压迫支配上肢的神经,导致上肢出现放射性的疼痛、麻木,严重的还会导致上肢无力等症状。
02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多表现为下肢的症状:走路不稳、踩棉花感、易跌倒、步态蹒跚等症状,是由于颈椎脊髓受压导致下肢肌力增高、反射亢进所致;脊髓型颈椎病也可表现为上肢的症状,表现为上肢无力,手笨拙,写字、系鞋带纽扣、用筷子等精细动作困难。
原因:颈椎的当中是脊髓,当颈椎间盘突出或钙化、椎体或关节的增生、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等问题时,就会压迫脊髓,造成上肢、下肢肌肉力量、反射等出现问题。
03颈型颈椎病
颈型颈椎病最常见的症状:颈肩部、上背部的疼痛,表现为头、颈肩部、上背部的疼痛,有的患者还伴随着头晕、耳鸣。
原因:颈椎的颈2、颈3神经的后支在枕部形成枕大、枕小神经,颈椎退变时,枕大、枕小神经在枕部受到压迫,就会导致头枕部的疼痛;同时椎动脉也在枕部迂曲进入颅内,因此椎动脉也容易在枕部受到卡压,造成头部缺血而引起头晕、耳鸣的症状。
04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症状:发作性的头晕,即头晕的发作与颈椎的快速扭转、后伸等因素相关,严重时还会导致患者突然晕倒。
原因: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早期由于颈椎失稳等因素,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引起椎动脉痉挛、狭窄、扭曲或曲折等改变而导致大脑缺血;中晚期由于颈椎骨质增生等因素直接压迫椎动脉而产生眩晕症状,当颈椎快速扭转时,增生的骨质就会压迫椎动脉导致大脑供血严重不足。
05交感性颈椎病
交感神经颈椎症状:心脏节律的改变,造成头痛、头晕、心慌、胸闷等典型症状。
原因:交感神经是植物神经的一部分,支配血管的收缩和舒张。颈部的交感神经在颈椎周围穿行,支配头面部、四肢、心脏等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当颈椎退变、失稳、增生时,就会刺激、牵拉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导致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兴奋。
06混合型颈椎病
混合型颈椎病的症状:表现多样,既有头、颈、肩部的疼痛,又有上肢放射性的疼痛,同时还有头晕、走路不稳、心慌、胸闷的表现等等。
原因:混合型颈椎病是指患者同时患有多种形式的颈椎病,既有神经根型颈椎病,又有脊髓型颈椎病或颈型颈椎病或交感性颈椎病等。
引起颈椎病几种原因(1)、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是导致颈椎病的最基本原因。
(2)、损伤急性损伤可使原本已经发生退变的颈椎和椎间盘损害加重,从而诱发颈椎病;
(3)、慢性损伤(如不良的睡眠体位、不当的工作姿势、不适当的体育锻炼等)对已退变的颈椎加速其退变过程,导致人体提前出现颈椎病的症状。
(4)、颈椎发育性椎管狭窄在胚胎时期或机体发育过程中椎弓根过短,导致椎管矢状径小于正常。在此基础上,即使发生轻微的退行性变,也可出现压迫症状诱发颈椎病。
颈椎病的认识误区01把颈椎骨刺当作颈椎病
其实骨刺的出现是机体的正常退变,就像人老了会有白发、皱纹一样,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状态,并不一定导致颈椎病。
椎间盘退变导致颈椎失稳,引起一系列相关症状,但另一方面机体通过椎体骨质增生(骨刺)来增加椎体间的接触面积,达到稳定代偿的目的。
骨刺的出现对机体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从一定意义上讲,还给患者带来了好处,这也是医生对多数颈椎病患者推荐保守治疗的依据。
有些人认为通过口服或外敷某药可消除骨刺,这是毫无科学依据的。只有骨刺生长压迫神经、血管时才考虑手术去除。
02颈椎病是老年病,年轻人不会得
颈椎病固然与年龄有很大关系,临床上也确实发现,颈椎病多发于老年人。
喜欢玩电脑、打手机的中学生也因长时间颈部保持在一个姿势而导致颈部血液循环不良而发生颈椎病。中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导致走路姿势不适合人体正常生理弯曲,久而久之易患颈椎病。
03颈椎病是自然退变,不能预防
很多人的颈椎病是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致,预防起来并不难。现在医学上已证实与颈椎病相关的危险因素有:温度和湿度、吸烟史、急性和慢性咽部感染史、软床高枕、每天平均持续低头工作超过4小时等。
04颈椎病被误诊、别病混淆
颈椎病被误诊的情况情况比较常见。由于颈部解剖结构复杂,其症状亦随之多样化,有5%左右的不典型患者容易和骨关节病、胃病、神经官能征、更年期综合征及冠心病、高血压相混淆,一旦盲目治疗隐藏着一定的危险性,特别是一些轻度或早期患者因缺乏颈椎病防治知识,又求医心切,觉得多用药、用好药就能迅速治愈,常常是中药、西药多种药联合应用,按摩、药物外敷、针灸一起上,造成“小病大治”,过度治疗,结果适得其反。
图文来源网络]END
潜心中医科普分享,致力大家学会少生病、不生病的智慧;弘扬中医文化,减少、避免悲剧发生的健康理念。请长按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