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孙新志医院
编啊辑:陈啊超医院
病例简介
患者信息:女59岁
主诉:左上臂疼痛,右下肢行走无力8年,加重伴麻木2月
现病史:8年前患者在无明显诱因情况下出现左侧肩膀和左上臂的疼痛,同时伴有右侧下肢行走力量下降,医院行保守治疗,卧床休息,口服抗炎药物治疗,病情好转。病情几年间反反复复,劳累后加重,休息后有减轻。2个月前,上述病情加重,双下肢行走无力,右下肢更明显,伴有行走不稳,容易摔倒,有踩棉感,上楼时需要扶住扶手,同时右下肢有明显麻木感。小便有尿急,次数增多,尿失禁等现象。为求进一步诊治,以’下肢无力麻木查因”收治我院。入院后患者神智清,精神良好,睡眠正常,体重无减轻。
既往史:15医院行“腰椎管狭窄减压术”。有糖尿病史4年,服用二甲双胍,格列吡嗪,格列美脲及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血糖控制不稳,波动大。无肝炎、结核及疟疾病史,无药物食物过敏史,无其它手术外伤史。
个人史:生于河南鹿邑县,久居本地,无疫区疫水接触史,无化学物质、反射性物质、有毒物质接触史,无吸毒史,无吸烟饮酒史,否认冶游史。
家族史:父亲死于“糖尿病”,母亲死于“心脏病”,姐姐死于“白血病”,一个妹妹身体健康状况良好,一个妹妹体弱,家族中无与患者类似疾病,无家族性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颈椎前屈后伸正常,侧向旋转略受限,颈3/4和4/5棘突间压痛,斜方肌压痛。左侧肩周压疼,左肩关节主动被动活动范围正常,左肩周有轻度的针刺觉减退,右侧肩关节运动感觉正常。双手握力V级,双侧肱二头肌肌力V级,肱三头肌肌力V级,双侧上肢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均可引出,双手Hoffman征(-)。腹壁反射未引出。腰背部可见长约9cm的手术切口瘢痕,已愈合。
腰部屈伸活动略受限。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双侧髌阵挛阴性,踝阵挛阴性。左下肢髂腰肌和股四头肌,胫前肌IV级,踇背伸肌力IV级,左侧腓肠肌和股二头肌肌力V级,右侧髂腰肌股四头肌肌力IV级,胫前肌IV级,踇背伸肌力IV级,左侧腓肠肌和股二头肌肌力IV级。左下肢针刺觉正常,右下肢针刺觉明显减退,感觉平面在右侧腹股沟以下,会阴区感觉减退,肛周感觉减退。肛门括约肌肌力正常。双侧膝反射亢进,踝反射正常,双侧Babinski征阴性。JOA评分(17分法):上肢6分,下肢2分,躯干会阴1分,共9分
辅助检查:
X片:颈胸椎退行性改变,胸椎管骨质增生狭窄
MRI(-03-14):
1.颈3/4,4/5,5/6椎间盘突出;
2.胸10/11,11/12椎间盘突出;
3.胸1/2,3/4,9/10,腰2/3黄韧带肥厚伴骨化,小关节增生,相应平面椎管狭窄,相应平面脊髓受压,脊髓信号显示欠均匀。
CT:示T9/10,T10/11黄韧带骨化严重,椎管狭窄
诊断结果
诊断:
1胸椎管狭窄症、胸9-12黄韧带骨化,胸11/12椎间盘突出、
2颈椎病神经根型
3腰椎术后
4、II型糖尿病
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双下肢行走无力,右下肢更明显,伴有行走不稳,容易摔倒,有踩棉感,上楼时需要扶住扶手,同时右下肢有明显麻木感。小便有尿急,次数增多,尿失禁等现象。
(2)影像学特征:胸9/10-腰2/3黄韧带肥厚伴骨化,小关节增生,相应平面椎管狭窄,相应平面脊髓受压,脊髓信号显示欠均匀。
(3)查体结果:双手Hoffman征(-)。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双侧髌阵挛阴性,踝阵挛阴性。右侧髂腰肌股四头肌肌力IV级,胫前肌IV级,踇背伸肌力IV级,左侧腓肠肌和股二头肌肌力IV级。左下肢针刺觉正常,右下肢针刺觉明显减退,感觉平面在右侧腹股沟以下,会阴区感觉减退,肛周感觉减退。肛门括约肌肌力正常。双侧膝反射亢进。
鉴别诊断:
(1)脊髓型颈椎病:这是该患者重点进行鉴别诊断的疾病,该患者同时有颈椎压迫和胸椎压迫,需要鉴别哪个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该患者症状表现双下肢行走无力,伴有行走不稳,容易摔倒,有踩棉感,小便有尿急,尿失禁等现象,查体反射亢进,影像学颈椎有明显的椎间盘突出压迫,所以从表面看符合脊髓型颈椎病的表现。但是有几点不符合脊髓型颈椎病的表现:
1.临床表现看,患者上肢症状肌力和感觉几乎是正常的,下肢和会阴区症状重,脊髓型颈椎病一般下肢比较重的情况下,特别是小便出现尿失禁的情况下,说明脊髓受压较重,上肢的运动感觉也会有相应的临床表现,这一点不符合脊髓型颈椎病的表现。
2.查体结果右下肢针刺觉明显减退,感觉平面在右侧腹股沟以下,存在感觉平面,脊髓型颈椎病一般不会存在感觉平面。患者整个右下肢均感觉明显减退,而左侧感觉正常,这种情况也不符合脊髓型颈椎病的表现。双手Hoffman征(-),双侧膝反射亢进,也与脊髓型颈椎病部相符合。
影像学看:颈椎虽然有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大,但是主要在C3/4水平偏向左侧椎间孔,压迫左侧神经根,对脊髓的压迫不重。从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看,胸椎压迫是导致该患者症状的主要原因,而不是脊髓型颈椎病。
(2)运动神经元病:病因不清楚,主要表现为自肢体远端向近端发展的肌肉萎缩,一般无感觉障碍,发病快,肌电图和肌肉活检有助于诊断。
(3)脊髓空洞症:多见于青壮年,好发于颈胸段,病程缓慢,可出现一侧痛温觉障碍,触觉和深感觉基本正常的感觉分离现象,MRI有助于诊断。
手术过程
手术方案:
1、胸椎后壁揭盖法椎板切除,椎间盘环形环形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2、后路T9-12“揭盖法”胸椎管后壁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胸11/12椎间盘切除,环形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
手术过程:
麻醉满意后,俯卧位,腹部垫空,常规消毒,铺巾。根据x线片及体表定位标志确定T9-12棘突位置后,于该节段行后正中切口。
(1)显露:切开皮肤,皮下,钝性剥离双侧椎旁肌肉,暴露双侧T9-12的椎板及棘突。
(2)置钉:头尾侧:T9-12横突根部上缘水平线,内外侧:关节突关节外缘。选定进针点后,咬骨钳部分去除皮质,尖椎开路,探椎外展10-15度,顺椎弓根松质骨进入椎体,插入克氏针透视正侧位,位置满意,拧入椎弓根螺钉,再次透视确认位置满意。
(3)揭盖:切除T9-12棘突,用骨科高速磨钻沿着双侧T9-12关节突中线纵向开槽,头端至T9椎板上缘,平椎弓很水平,尾端至T12椎板中部水平,骨槽逐层磨薄,注意用神经剥离子探有无磨透,磨透即可停止进一步打磨操作,以免损伤脊髓,也可部分磨透,少部分骨质残留纸薄程度,然后横向磨透T9和T12椎板的骨质。用巾钳提起T12椎板上缘,以神经剥离子分离椎板下粘连带,同时逐步提起T9-12椎管后壁,形同“揭盖“操作,将其整块切除,切除后见硬膜完整,无缺损,搏动良好。
(4)环形减压:用咬骨钳和超薄枪钳将右侧残余的另一半上下关节突逐步咬出,注意保护沿着上位椎弓根走出的神经根,同时伴随神经根的小血管会出血较多,用双击电凝及时止血,用小棉片保护神经根后,在脊髓侧方看到鼓起的椎间盘,压迫硬膜囊。尖刀片切开纤维环,髓核钳夹出髓核组织,终板刮匙去除软骨终板。右侧操作结束之后,右侧选择合适的钛棒与螺钉连接,起到临时固定作用。同法切除左侧椎间盘,处理好终板组织。
(5)植骨:将切除的棘突咬碎至米粒大小,从脊髓侧方送至椎间隙,用髓核钳将植入的骨头压实。
(6)加压与锁紧:选择合适的钛棒与双侧螺钉连接,T11与T12之间适度加压后拧紧固定。
(7)缝合:反复冲洗伤口,见无活动性出血。硬脊膜表面覆盖明胶海绵,另切小口留置引流管2根,清点器械,纱布数量无误后逐层缝合伤口。术毕。麻醉平稳,手术顺利,术中对硬膜囊及神经根无损伤。手术结束后双下肢活动同术前。内固定器械为美敦力脊柱内固定系统。
术后X片:内固定位置好。
术后CT:环形减压效果好。
术后MRI:硬膜囊未受压,减压效果好。
康复计划:
1、术后返回病房即可给双下肢气压治疗,每天踝关节屈伸活动-次,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引流量低于50毫升拔出引流管(术后第2天,第3天早上分别拔出)。
2拔除引流管后,佩戴胸腰段支具下地。患者术后复查双下肢超声,发现双侧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停用气压泵治疗,禁止捏腓肠肌。请血管科会诊,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同时注意双下肢肌力变化,警惕椎管内血肿形成。嘱患者仍然可以下地上厕所,适当行走。及时复查下肢静脉超声和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一周后D二聚体成动态下降趋势,降至0.91mg/L,复查超声,复查超声肌间静脉血栓消失。嘱可正常下地行走,进行下肢肌肉锻炼,出院携带利伐沙班3周量。
3、嘱佩戴支具一个月,三个月门诊复查。
讨论与思考
(1)是颈椎还是胸椎导致患者的症状?如何准确判断?
该患者门诊就诊时只携带了颈椎MRI,MRI显示颈椎有明显压迫,医院诊断为”颈椎病”,要求来做颈椎手术。在门诊通过查体发现患者上肢症状轻,下肢比较重,双手Hoffman征(-),双侧膝反射亢进,患者整个右下肢均感觉明显减退,而左侧感觉正常,当时就考虑更可能为胸椎管狭窄的问题,入院后,进一步详细查体,完善检查,证实了胸椎管狭窄的诊断。
鉴别要点如下:该患者症状表现双下肢行走无力,伴有行走不稳,容易摔倒,有踩棉感,小便有尿急,尿失禁等现象,查体反射亢进,影像学颈椎有明显的椎间盘突出压迫,所以从表面看符合脊髓型颈椎病的表现。但是有几点不符合脊髓型颈椎病的表现。
1临床表现看,患者上肢症状肌力和感觉几乎是正常的,下肢和会阴区症状重,脊髓型颈椎病一般下肢比较重的情况下,特别是小便出现尿失禁的情况下,说明脊髓受压较重,上肢的运动感觉也会有相应的临床表现,这一点不符合脊髓型颈椎病的表现。
2查体结果右下肢针刺觉明显减退,感觉平面在右侧腹股沟以下,存在感觉平面,脊髓型颈椎病一般不会存在感觉平面。患者整个右下肢均感觉明显减退,而左侧感觉正常,这种情况也不符合脊髓型颈椎病的表现。双手Hoffman征(-),双侧膝反射亢进,也与脊髓型颈椎病部相符合。影像学看:颈椎虽然有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大,但是主要在C3/4水平偏向左侧椎间孔,压迫左侧神经根,对脊髓的压迫不重。从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看,胸椎压迫是导致该患者症状的主要原因,而不是脊髓型颈椎病。
(2)“揭盖法”胸椎管后壁切除术和胸椎间盘突出环形减压的手术操作要点是什么?
a、揭盖法的优点就是对胸椎脊髓不构成刺激,整块切除更安全。首先开槽部位选择关节二分之一处,偏内会影响脊髓的安全性,偏外会磨到椎弓根。第二开槽后,磨到最后一层的时候,可以磨透,也可以磨到像纸一样的薄的骨层,不可留太厚,不然整块切除时,难以切除。第三,揭盖时,要注意用巾钳和咬骨钳夹住盖,保持一直向上提的力量,避免在揭开的时候压迫脊髓。第四,经常会遇到粘连比较重和硬脊髓骨化的情况,首先用神经剥离子逐渐分离,难以分离或者硬膜骨化,需要用剪刀片进行锐性分离,不能牵拉脊髓太重。
b、胸椎间盘环形减压时,切除关节突后,需要保护上位神经根,同时神经跟的周围会有小静脉和椎管内静脉丛,失去压力后,会出血较多,视野不清楚,需要压迫止血和双极止血,显露处椎间盘后,需要小骨刀对椎间隙进行处理,加用临时固定棒后再处理另外一侧胸椎脊髓血供差,术中容易发生脊髓缺血,在脊髓没有外力损伤的情况下,由于术中出血和麻醉控制都可以导致动脉血压低,供应脊髓的小动脉会缺血,造成脊髓损伤。术中要求中心动脉压不低于80mmHg,动态出血量不超过ml,需要提前和麻醉医师沟通,积极应用自体血回输机,必要时及时输血,保证脊髓的血供。
(3)胸椎间盘切除后植骨采用Cage植骨还是碎骨植骨?
胸椎脊髓适当的短缩可以增加脊髓的血供。胸椎间盘高度一般比较小,Ca-ge的高度高于胸椎间盘,放置进去后,对脊髓起到了过撑开的作用,胸脊髓缺血,不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植入米粒大小碎骨,然后利用螺钉适当加压,可以轻度的短缩脊髓,增加脊髓血供,更好的恢复脊髓功能。胸椎有胸廓保护,活动度较小,螺钉结实,因此碎骨不容易脱出,临床观察融合效果也很好。
(4)胸椎黄韧带骨化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什么?如何处理?
胸椎黄韧带骨化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脑脊液漏。我曾经统计在名胸椎黄韧带骨化病人中,脑脊液漏的发生率32%,还是非常高的。导致脑脊液漏的主要原因是硬脊膜的骨化,其次是比较重的粘连。术中如果出现了脑脊液漏,最重要的术中处理就是做到筋膜层的紧密缝合,一般采取连续缝合,用1号可吸收线,或者倒刺自缝线,缝合完一遍,可以局部加强缝合一下。一般不推荐间断缝合。术后可以采取侧卧位或者俯卧位,引流瓶位置不要太低,平床高即可,不要采用负压,拔除引流管的时候伤口要深缝合一针,避免引流口流脑脊液。拔除引流后,病人采取俯卧位,盐袋伤口压迫。如果患者有头痛等颅内低压症状,可以补充高渗盐液。
(5)脊柱大手术术后如何预防深静脉血栓?
关节和创伤大手术术后都有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的指南,但是脊柱外科在全球范围内缺乏一个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指南。难点在于应用肝素后,容易造成椎管内血肿形成,一旦形成血肿,而引流不畅,就会导致瘫痪的发生,后果严重。
首先,在欧洲和北美脊柱术后取得共识的是术后要及时进行机械预防,采用气压按摩或者梯度弹力袜等物理预防方式,患者主动活动下肢,特别是踝关节有序的屈伸运动,模仿走路时的踝泵作用,将下肢静脉的血液挤压回心脏,促进静脉回流。
第二,要动态检测D-二聚体变化。D-二聚体数值术后会有升高,单次升高不具有特异性,但是动态复查D-二聚体成上升趋势,就要警惕下肢血栓发生率会明显升高,若动态下降,则血栓发生几率也会下降。
第三点,及时复查下肢超声,特别是床旁超声对患者有较大意义。
第四点,鼓励病人早下地活动,这一点也是预防术后血栓最重要的一点。术后长期卧床,全身血液流速变慢,下肢静脉回流全靠下肢肌肉挤压回流,卧床后不活动肌肉挤压回流作用消失,容易形成血栓。所以一般拔除引流管后当天就让病人佩戴腰围下地,充分发挥踝泵的促进静脉回流作用,减少血栓形成。
临床转归
治愈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观看本期精彩病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