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好发于成年人,其是在腰椎间盘突出的基础上,由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刺激和/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致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下腰痛及背痛、坐骨神经痛、马尾神经受压症状、肌肉萎缩和/或瘫痪、问歇性跛行、下肢放射痛、肢体麻木或发凉、下肢无力、大小便功能障碍等,其中坐骨神经痛为常见的症状。
LDH病因与退行性改变、损伤、腰骶先天异常、糖尿病、高脂血症、妊娠、肥胖、遗传因素、吸烟、感染等有关,发病机制与椎间盘退变、机械应力损伤、免疫炎症、细胞外基质代谢失衡等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药物主要是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阿片类止痛药物、糖皮质激素、肌肉松弛剂等。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
NSAIDs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塞来昔布、依托考昔等,是治疗大多数腰背痛的一线药物。短期应用对乙酰氨基酚、NSAIDs对治疗急慢性腰痛及腰骶神经根病有一定作用,可缓解症状,并改善功能状态,但对坐骨神经痛的改善效果并不明确,不同种类NSAIDs间效果也未发现明显差异。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年)中指出,疗程推荐2-4周,不能耐受或禁用NSAID者,推荐对乙酰氨基酚。
注意事项:对乙酰氨基酚有肝脏损伤与肾损害风险。
NSAIDs不良反应有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功能障碍、肾功能损伤、肝功能损伤及心脏毒性等。有肾脏、消化道或心脏毒性高危因素、血小板减少或出血性疾病者慎用NSAIDs。
胃肠道毒性的高危人群包括年龄>60岁、消化性溃疡病或酗酒史、重要器官功能障碍、长期使用或大剂量使用NSAIDs;肾毒性的高危人群包括年龄>60岁、体液失衡、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同用其他肾毒性药物和经肾排泄的化疗药物;心脏毒性的高危人群包括心血管病史或心血管疾病或并发症高危病者。
阿片类止痛药物
通过与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内的μ、κ、σ阿片受体结合,抑制伤害性传入信号的产生和传递而镇痛,有不引起脏器器质性病变等优点,如吗啡、羟考酮、芬太尼、曲马多等,其在减轻腰痛方面短期有益,但在坐骨神经痛者的症状改善和功能恢复方面,效果仍不明确。注意事项: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抑制、便秘等,同时注意长期使用的药物依赖。
糖皮质激素
可抗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促进炎性物质的吸收、松弛痉挛或挛缩的肌肉等。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中国疼痛专家共识》(年)中指出,硬膜外糖皮质激素注射(ESI)可在短期内缓解伴有坐骨神经痛的腰痛者的症状。
行ESI治疗时,应小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剂量增加并不增加疗效;且ESI仍存在严重的并发症,特别是由颗粒性糖皮质激素引起的脊髓损伤、脑梗死等,发生率在腰部区域比在颈部区域低。
多数情况下,LDH者行选择性神经根注射糖皮质激素,可减少受压神经根及周围组织炎症,缓解疼痛,部分可实现长期疼痛控制,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年)中指出,糖皮质激素全身应用可短期缓解疼痛,但缺乏长期随访的数据;考虑到糖皮质激素全身使用带来的副反应,不推荐长期使用。
硬膜外类固醇激素注射(ESI)可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对根性症状明显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者,ESI短期内可改善症状,但长期作用并不显著。
注意事项:每次注射的间隔时间不应少于1个月,若不能改善症状不建议继续进行注射治疗,通常不建议1年内在同一位置进行3次以上的注射治疗。
肌肉松弛剂
如乙哌立松、氯唑沙宗等,可用于急性期和亚急性期腰痛者的药物治疗。但治疗坐骨神经痛方面,缺乏相关研究。注意事项:乙哌立松不良反应有四肢无力、困倦、站立不稳等,慎用于肝功能障碍者。氯唑沙宗不良反应有恶心、头昏、头晕、嗜睡等,慎用于肝肾功能损害者。
此外,离子通道调节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抗抑郁药物(阿米替林、度洛西汀、文拉法辛等)、脱水药物(甘露醇)、神经营养剂、改善微循环及中药等对LDH有一定的疗效,可根据病情选用。
1.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J].中华骨科杂志,,40(8):-.
2.“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32(2):-.
3.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中国疼痛专家共识[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6(1):2-5.
4.老年患者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管理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38(5):-.
5.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的药物治疗专家共识()[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4(12):-.
基层风采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