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经验田文海九针治杂病经验

医治白癜风的知名专家 https://m-mip.39.net/fk/mipso_5951583.html

田文海,男,年出生。山西省针灸研究所及山医院副主任医师,新九针发明者师怀堂先生嫡传弟子,全面继承和运用怀堂新九针和深层心理治疗技术,治疗内外妇儿各科疑难杂症,特别是消化、风湿免疫和心理疾病以及不孕不育疗效独特。

一、佛心屠手论

师老在临床上时常告诫我们心要象佛一样慈悲,爱护、尊重、帮助病人。对患者不能有一丝的不满,只能尽自己的力量帮助患者解除病痛,不能向患者提出非分的要求。医术是仁术,绝不是牟利手段,病人把生命都托付给我们,我们只能不计代价的争取把病人治好。

而治病时不能手软,手要象屠户的手那样狠。狠的是“病”,不是病人。我们的心要真正爱护病人,就要狠狠地尽快地治好病人的病。病人是我们的父母,是我们的朋友,而病人的病是我们的敌人。而对父母和朋友要尊重,爱护,对敌人只能狠毒,绝不手软;只有这样我们的父母朋友一样的病人才能幸福安康。

这些教诲,师老常常总结为“佛心屠手”。要做到佛心屠手并不容易,首先是从思想上做到,正如孙思邈提出的“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正是大医所见略同。

思想到位了,加之勤学苦练,就能很快给患者治好疾病。但师老又提出,如何能更快更好地,治好病,还使患者少受痛苦,这就要更近一步,改进针具正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新九针”师老认为“新”到什么时候都是新的,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以“九针”命名,是传承几千年的中医文化精髓,不是简单的复制,为适应临床的需要,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就要有所创新,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新九针”才能发扬光大,才能不被历史淘汰;只有这样中医针灸事业才能与时俱进地为广大的人民群众健康事业服务;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才能与现代社会相融、相通。这才是“新九针”的“新”的内涵,不单是针具针法。师老也不断讲学习“新九针”不是只学会针具怎么使用,重要的学习“新九针”的创新精神。

创新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因我们的“佛心”是为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是为了能够“屠手”似的治好患者的病。

佛心就是师老教诲我们的要做一名勇于和善于创新的品德高尚的医生。这是前提是基础。“屠手”是我们要在临床上以精髓的技艺,艺术地治好患者的病痛,这是“佛心”的延续,是我们在工作中的表现,二者是密不可分,只是同时做到才能体现象师老那样的“大医”风范。

二、对中风的认识

中风的发生,可由精神因素如忧思恼怒;饮食因素如嗜酒与多食肥甘厚味;生活因素如房劳不节、劳累太过等多种原因,以致阴亏于下,肝阳上亢,气血逆乱,夹痰夹火,上蒙清窍,横窜经络,故见猝然昏仆、肢体瘫痪等证。其病机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其中以肝肾阴虚为根本。此六端在一定条件下,互相影响,相互作用而发病。

若仅是肝风夹痰,横窜经络,影响经络的气血运行,其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临床仅表现为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证,称为中经络。如风阳暴升,痰火相夹,气血逆乱,上冲于脑痰热内蒙,卒然昏倒不省人事者,则称为中脏腑的闭证。如肝阳痰火炽盛,正气亏虚,正不胜邪,导致阴竭阳亡,则称为中脏腑的脱证。更有中风久延,耗伤气血,成为气血两虚之证。

总之,中风急性期一般以标实为主,或本虚而标实。久病或严重者则可由实转虚,甚至变为脱证。

以上是目前中医针灸界对中风公认的认识,根据中医的理论和多年的临床实践,笔者不揣浅露,认为中风的根本在“中脑髓”。其病位在脑,其根本病机为脑络不通或脑络损伤,瘀血阻滞,髓海失养,功能失常。

众所周知,中风病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㖞僻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病。前述公认分析的中风病的病机中,与其它疾病的病机是相同的,为什么不发生其它疾病,而发生中风呢?这其中有一个关键所在,即上文提出的“中脑髓”才是中风病的根本。

在这一基础上,才能合理的解释上述病机引起中风病的一系症状。反过来说“中脑髓”才是中风病的关键病理基础,正是这一关键病理基础的存在,各种病因才能最终通过“中脑髓”而直接引发中风病。

根据《内经》的记载,中风病的病位应在脑。如《素问·玉机真脏论篇》云:“忽忽眩冒而巅疾也”,指脑部有病,可见忽忽眩冒之症状。《素问·调经论篇》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通则生,不通则死”,即指出气血并走于“上”是脑部病变之意;而《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指出血瘀于脑部,出现中风之证。所有这些记载即从《内经》开始,认识到中风病的病位在脑髓,即中脑髓。

我们提出中风病是“中脑髓”的病机,与前述中经络并不矛盾,只是进一步明确病位。根据《内经》的记载,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均与脑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指出心经从咽喉部向上,到颅底,连结于“目系”,即与眼睛相关的脑组织;而脾经“挟咽,连舌本散舌下。”肾经“循喉咙,挟舌本,”而中风病多见,口舌歪斜,吞咽困难等,这从病理角度说明了脾、肾经与脑的联系;而肝经“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一出一入连结于脑,足太阳膀胱经则“从巅入络脑”;其它经脉则或入耳中或通过经别及相表里的经脉与脑相联系。在生理状态下,各经脉维持和调节着脑髓的正常功能;在病理状态下,中风病中经络,表现出相应经络病变的症状,如肢体不用、舌强语蹇等,更进一步的表述,应为中经络在脑髓之部分。

另一方面,我们提出的“中脑髓”与中风病中脏腑亦不矛盾。《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头者,精明之府”,精明之府的含义,《类经》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以成七窍之用,故为精明之府。”说明五脏六腑的功能直接影响脑髓功能的正常。《灵枢·邪客篇》“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指出心在精神活动中及脏腑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进一步《灵枢·本神篇》指出“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魂……肾藏精,精舍志”。这样“将脑的功能从属于五脏,特别是心”(《中医学基础》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由此我们看出从《内经》始,中医界就公认的将脑的功能分属五脏,中风病中脏腑时,会出现脏腑功能的失调和神志改变,而神志改变正是“精明之府”在病理状态下的临床表现,即病中脑髓,而中脑髓又是五脏功能失调的具体化,是五脏功能病变在脑髓方面病变的具体表现,是病位的进一步明确。

在临床治疗中风病,更是不离脑髓,特别是师老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头穴阴阳图理论”并应用于临床,在治疗中风病时通过头部穴位治疗可明显示改善症状,就从临床治疗的侧面肯定了中风病“中脑髓”的观点。

总之,中风病的根本在病中脑髓,这是中风病的关键所在,是中风病中经络、中脏腑的进一步明确病位,并不是一种新的证型,是对前人理论论述的进一步认识和完善。

三、治痿主取夹脊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肌肉萎缩,甚至运动功能丧失而成瘫痪之类的病证。临床上以下肢痿弱较为多见,故称“痿躄”。“痿”指肢体痿弱不用,“躄”指下肢软弱无力,不能步履之意。

对本病的认识,《内经》中就有详细的论述,在《素问·痿论篇》中指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肺热叶焦”,肺燥不能输精于五脏,因而五脏失养而病。并根据病因、证候的不同,分为皮、脉、筋、肉、骨五痿。在治疗方面则提出“治痿独取阳明”之说,为历代医家所遵循。

痿证是以肢体痿弱不用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而导致肢痿不用的原因十分复杂,这在《素问·痿论篇》就有比较详细的论述。如“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发为痿躄……悲哀太甚……传为脉痿……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发为筋痿……有渐于湿,以水为事,居处相湿……发为肉痿……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发为骨痿。”可见不论情志所伤,劳倦色欲及外感湿热,均可耗伤五脏精气,导致筋脉失养而成痿证。

目前普遍认可的是:一是痿证多属五脏内伤,精血受损,阴虚火旺,一般是热证、虚证居多,虚实夹杂者亦不鲜见,实证、寒证则较少;二是痿证虽以内热为本,而此热又多与肺热有关,以上病因均能伤及五脏而产生五痿。三是内伤成痿,渐至于百节缓纵不收,脏气因之更伤,故本病多属沉屙难治。这些都是目前公认为痿证病因病机,然人体以阴阳为本,何独阴病而阳健?

就阴阳的关系而言,阴阳是相生相克,互为消长的,不可能阴病而阳无伤,阳病而阴无恙,故本病纯属阴虚,火热所致的立论不全面,亦存阳气不足而至病者。《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本病筋脉弛缓显然与阳气不足有关。《景岳全书·痿证》亦认为痿证非尽为火证“若概从火论,则恐真阳衰败,及土衰火涸者有不能堪。”

痿证的冶疗《素问·痿论篇》提出“治痿者独取阳明”。“因阳明者,五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者,主束骨而利机关。冲脉者,经脉之海,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冲,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

阳明经,主纳水谷,变化气血,以充一身,故为五藏六腑之海,而下润宗筋,宗筋者前阴所聚之筋,为诸筋之会,一身之筋,皆属于此,故主束骨而利机关。冲脉为血海,十二经之海,故主渗灌溪谷,冲脉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夹脐上行,阳明经夹脐旁下行,二脉合于宗筋。宗筋聚于前阴,前阴者,足三阴与阳明、少阳、冲、任、督、蹻等脉之所会也,诸脉之中,有阴有阳,故曰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者,气街为阳明之经穴,故曰阳明为之长。所以讲阳明虚则致筋脉痿弱不用。这里“治痿独取阳明”,就是取其主润宗筋,调气血、充脏腑的功能。

带脉起于季胁,围周一身,与各经脉皆相联系,而督脉起于会阴,一源三岐,与冲任分别上行腹背,通过带脉联络全身各经脉,故《素问·骨空论》王冰注“所以谓之督脉者,以其督领经脉之海也。”

督脉为“督领经脉之海”总督一身之经脉,督具有统率、督促的作用,这样督脉不单是一般理解的总督一身之阳气,而统率一身经脉之气。反过来,就论其总督一身之阳气,为“阳脉之海”,而“阳在外为阴之使,阴在内为阳之守”阴阳是互根互用的,何独领阳气而不顾其阴?故督脉确能统领一身经脉之气血。而且督脉贯脊里,行于人体背部正中,与五脏六腑有着广泛的联系,对人体脏腑功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而其脉《素问·骨空论》云“夹脊抵腰中”,《灵枢·经脉》云:“督脉之别,名曰长强,入贯膂。”显然督脉在脊柱内及两旁都有经脉循行,特别在脊旁上下反复多次,而这正是夹脊穴所在。因此笔者大胆提出,夹脊穴应归属于督脉。其理由如下:一、夹脊穴的定位正处于督脉在《内经》原文中记载的循行路线上(上文已述)。就其定位应属于督脉。二、就夹脊穴的主治而言,能调整各脏腑功能及治疗上下肢疾患,符合督脉“督领诸经”之意。三、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刺灸夹脊穴,确具益气温阳,大补元阳之功,与督脉为“阳脉之海”功能相符。

由上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一、督脉为诸脉之督统,具统率、督促诸经之功能,更进一步讲为“五脏六腑经脉之海”,对五脏六腑功能的调整较阳明更精确而直接。二、夹脊穴应归属督脉为经穴,具备调整五脏六腑及诸经经气之功能。三、取《素问·痿论篇》之原旨,而暂舍其文,督脉在痿证的发生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其“督领诸经”不利,而致经气不足,经络不通,筋脉失养,驰缓无力而痿弱不用。而《内经》原文中亦提到:“阴阳总宗筋之会……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阳明虚,化源不足,气虚血少,五脏六腑失其濡养而虚,至筋脉失养而痿弱不用,这是个间接渐进的过程,而督脉在痿证的发生过程中更直截了当。

因此,我们理解《内经》原旨,“阳明致痿”是从脏腑辨证的角度分析其病机。而我们依据《内经》原旨,提出“督脉致痿”是从经络辨证的角度分析其病机,二者不相矛盾,是对阳明致痿的进一步精确化和具体化,是师老“治痿主取夹脊”取穴原则的理论基础。

夹脊穴,我们前面已经分析应归属督脉,但因《内经》中未记载其归属,而一直被划归为经外奇穴,具有益气温阳,通利关节,强筋壮骨,祛风止痛,调整脏腑功能的功效。

从“阳明致痿”出发,《内经》提出了,“治痿独取最阳明”的原则,我们依据“督脉致痿”的分析,提出了“治痿主取夹脊”的基本原则。笔者认为:首先二者从脏腑和经络两个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问题痿证致病原因做出的不完全相同的解释,是在前人理论基础上的延伸,是对其基本病机理论的丰富。第二,“治痿独取阳明”是从脏腑角度提出的补益后天脾胃的治疗原则,为历代医家所遵循。“治痿主取夹脊”是师老从针灸经络角度提出的具体取穴原则。在临床实践中,师老亦很重视补益脾胃,但以取夹脊为主,笔者认为是对“独取阳明”原则从针灸治疗角度而言的精确化、具体化。第三,现代医学影像学诊断,证实痿证大多为脊髓病变。这又为“督脉致痿”提供了新的佐证。而在病变局部取夹脊穴治疗,从中医理论角度讲是合理的,就临床效果而言是有效的。这从现代医学角度证明了师老“治痿主取夹脊”是合理有效的。

所以在治疗痿证时,我们选用师氏夹脊穴为主穴,不论火针深刺、毫针留刺、还是锋勾针割刺,都能通督强筋。同时取肺俞、曲池、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脐周、肝俞、肾俞、关元、阳陵泉等。

肺俞,为肺脏经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肺津输注百脉,津伤则筋脉不得润养,津充则筋脉得以濡润,故取之;大杼、风门为足太阳膀胱经穴,太阳主表,二穴可解表散邪;照海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蹻脉,可补养阴津,诸穴共享清热泻肺,养阴生津,而利筋脉。皮部与肺相应,叩刺足太阳经使在表之邪迅速消散,肺津因之而生,筋脉得以濡润,故每次治疗都离不开梅花针。

曲池为手阳明经合穴,能清热泻火,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合穴,可益气健脾,化湿除痹,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三穴共享而益气健脾清热利湿。

脾胃不足者取脾俞健脾,胃俞益胃,中脘穴为胃募、腑会穴,能补脾健胃,足三里为足阳明经合穴,具益气养血,健脾和胃,强筋治痿之功,脐周穴为师老调理补益脾胃必用穴,诸穴共成补脾益气,健运升清之功。

肝肾不足则补益之,背俞穴为脏腑气血输注于背部之穴,脏腑不足则取背俞而补之,故取肝俞、肾俞以补肝益肾,再加任脉穴关元大补元气,痿证为筋脉驰缓所致,故取筋会穴阳陵泉以强筋壮骨,诸穴共成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之功。再根据不同的患病部位,选取相应经穴治疗,以舒筋柔筋、养筋、通络。

四、治痹必取夹脊

痹证因邪气痹阻经脉,而致关节肌肉疼痛,故取局部阿是穴及相邻穴,使邪散气通,则痛易止,此治痹之标。痹证总因正气不足而发,故师老以火针深刺夹脊为治本之法。前论得出如下结论:一、督脉为诸脉之督统,具统率、督促诸经之功能,更进一步讲为“五脏六腑经脉之海”,对五脏六腑功能的调整精确而直接。二、夹脊穴应归属督脉为经穴,具备调整五脏六腑及诸经经气之功能。师氏夹脊在华佗夹脊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其位属督脉、善于益气温阳、通经止痛,对因正气不足而致多种疾患,每收良效。特别是现代医学的自身免疫性病如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等,用其它针法,难以取效,而用火针刺师氏夹脊则可在短期内见到显著疗效,其在调整自身免疫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中医理论解释师氏夹脊可扶正驱邪,益气温阳,活血通络,除痹止痛。用现代医学的观点解释其治病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在火针刺夹脊的基础上配用其它穴位,可以治疗各种痹证。

行痹因风邪偏胜而病,故取太阳经风门穴以疏风解表以除痹,痹则不通而痛,故取血会穴隔俞、活血要穴三阴交,以活血通络除痹。取血行则风自灭之意。共成祛风通络之功。

着痹因湿气重而发,湿因脾失健运而流注经络,故取脾俞健脾化湿,足三里益气健胃、燥湿除痹,阴陵泉为脾经合穴更能健脾益气,利湿通痹,三穴即成脾健湿除之功,再加脐周穴温阳化湿,使湿除、络通、痹止。

热痹,因感热邪或寒郁化热而病,药治当清热,然热痹经脉以通为治,故以火针刺之,使郁痹之热邪得以发散,邪去正安病自愈。局部刺后加拔火罐放血,更使邪热得泻,更取大椎、曲池、委中放血,使体内郁热得以行散而宣泻无余,临床运用每获良效。

五、治疗脏腑不离夹脊

前论我们得出如下结论:一、督脉为诸脉之督统,具统率、督促诸经之功能,更进一步讲为“五脏六腑经脉之海”,对五脏六腑功能的调整精确而直接。二、夹脊穴应归属督脉,具备调整五脏六腑及诸经经气之功能。

脏腑功能失调就变生各种疾病,我们通过针刺夹脊就能调整五脏六腑及诸经经气。另一方面,夹脊穴最初的记载就是“华佗取背俞穴法”,这说明华佗当年就认为夹脊穴就是背俞穴,就能直接治疗五脏六腑的疾病。所以我们治疗脏腑不离夹脊。

六、临床医案

以下医案除注明师老医案外,皆为笔者医案。

1、咳嗽

例1、张某,男,37岁。三天前感冒,现咽痛、咳嗽、有痰量少、色黄而稠,伴黄涕,舌苔薄黄,脉浮滑。此证属风热咳嗽,治当疏风散热,用梅花针轻叩颈胸夹脊、肺经后中度手法扣刺大椎,微出血,加拔火罐十分钟。取罐时,患者即感觉咳止,全身轻松,故未再用其他针法。后因它病就诊时告知咳嗽就治疗了这么一次未再发作。

例2、李某,男,10岁,咳嗽反复发作一月余未愈而求治。症见咽痒咳嗽,有少量白痰,纳差,食多则咳重,舌尖红苔腻,脉细数、右关细而无力。此证属外邪未尽,痰湿困脾所致,治当益气健脾、祛邪化痰。先用梅花针轻叩颈胸夹脊、肺经、胃经、脾经,再用细火针点疾刺大椎、天柱、风门、胸夹脊1~3。第二日复诊时述咳嗽几乎停止,续用梅花针轻叩治疗三次而愈。

此例孩子为稚阴稚阳之体,有很强的自我康复之力,我们的方法只是调动催动这种自我康复力,促进孩子尽快康复。非我辈有能,不过偷天之功,医者切记不可自夸己能。

2、哮喘

周某,男,57岁,干部,年夏就诊。患者患肺心病、肺气肿十余年,每日胸憋气短,痛苦不堪而求治。症见:胸闷气短,纳眠差、神疲乏力,脉沉细而见数象。此诸脏腑均不足,尤以肺脾肾为着。故以梅花针轻叩颈胸腰夹脊及肺脾肾经、膀胱经,特别是在肺经和背部太阳经有几处如老年斑样色素斑,每叩之明显疼痛,所以每次叩时在这些有斑处加大力度,轻叩出血,并以毫针、火针交替刺颈胸夹脊、天柱、大杼、风门、肺俞、丰隆、定喘、太渊、太溪、足三里。经过三次治疗,患者述晨起时感觉呼吸较前明显顺畅。如法坚持治疗两个月,患者自觉全身轻松,特别是头脑清爽、思路清晰敏捷。嘱患者坚持锻炼身体,保持良好心态,注意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服,防止复发。冬季,患者带家人来就诊,述一直未复发,医院住院。

3、腰痛

例1、林某,63岁,突发腰痛卧床20余天,医院CT检查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医院建议手术治疗,患者不接受。请师老诊治,当时查患者腰3~4椎旁有明显压痛,腰4脊突左偏,治疗:先行手法复位后用梅花针中度手法叩刺腰部督脉、太阳经,再用锋勾针在阿是穴勾割4-5下,针后嘱患者适当锻炼,做五点运动法。一月后患者来谢,述其治疗后一天比一天好,第七天既往成都开会,刚返回特来致谢。(师老医案)

例2、马某,女,29岁。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难忍而求治。症见腰痛不能久坐、久卧、久站。查腰3-5左侧压痛明显,舌淡胖苔白,脉沉弦,此虚使然。腰梅花针中度手法叩腰夹脊后,毫针取腰2—腰5夹脊、百会、四神聪、风池、委中、昆仑,并于腰部加艾条温和灸。经治三次后,自觉腰痛明显缓解,坚持治疗一周而愈。

4、痹证

例1、某某某,女,32岁,1996年春天因类风湿医院,查血沉50毫米每小时,类风湿因子试验阳性。住院半年多,是否服用激素不详,病情末见明显好转而求治。主诉全身关节疼痛。为其检查,见膝关节、腕关节红肿不能活动。我当即取细火针点刺其关节局部,夹脊穴,此后,每日治疗1次。治疗至7次时,患者感觉关节疼痛大减,关节活动已不受限,仍用上法治疗10次,改为隔日治疗1次,续治10次而愈。

例2、冉某,女,29岁。患“类风湿性关节炎”5年。因余在其村下乡而求治。查手部足部关节尚未变形,但明显肿,双膝关节活动尚可,但动时疼痛。舌淡胖大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无力。患者自以为已无希望,只是试试看。我当即告诉她不要钱,也暂不花钱吃药,只是针灸治疗,肯定能好。用细火针取师氏夹脊穴及全身各大小关节处。经治一周,患者手足关节肿胀消退而且走路时各关节疼痛明显减轻,自觉看到了希望,每日来得最早,坚持治疗一月,患者感觉症状减轻一半以上,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因我要走,嘱患者每日坚持艾条灸背部夹脊及疼痛的关节处。半个月后我返回时,患者来诊,述半个月坚持每日艾条灸2次,自觉全身热乎乎的,关节痛处灸后明显减轻,现在已经能放开脚步走路,手足小关节的疼痛次数明显减少。继续以前法治疗,唯改为三日一次针灸,以艾条灸了两日,如是坚持治到半年后,我离开时,患者已能正常劳动生活。嘱要坚持艾灸,不可放弃。如有上火现象,也要坚持治疗,挺过去就好了。

此类患者关键是正气不足,《内经》记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而我们治疗时抓住全身督脉,益气扶阳,全面调整各脏腑功能。而人体各脏腑功能强健了,经络之气才能充盛,从而抗邪外出。

5、痿证

例1、张某,男,二十七岁。因患格林巴利综合征,医院。于年8月邀师老前往诊治。

诊时患者正在高烧,双目紧闭。由其家人代诉病史,言数日前村里唱戏,患者前去观看,等到散场时,突然发现双下肢不能行动,亦不能起坐,于是被人们抬回家中,继而高烧390C,医院,诊为“格林巴利综合征”。

经主管医师同意,师老即为患者进行新九针治疗。方法:(1)梅花针施治:中度手法叩刺夹脊穴,四肢井穴、原穴、络穴。(2)细火针施治:用深而速刺法点刺夹脊穴,四肢井穴、原穴、络穴。

用上述方法,当日第1次针后腿即可轻微移动。第2日又针1次,高烧即退,因师老不能在当地久留,遂于第3天带患者回太原治疗。患者与师老同乘吉普车赴太原,上车时将患者抬上汽车后平躺于车上。车行途中,忽闻患者惊喜地喊道:"我能自己坐起来了。"大家都觉十分惊讶,忙叫患者又起坐几次,果然如此。

患者来太原后隔日1次来师老门诊治疗。仍用前述处方,约针10余次后,患者已能行走,后完全康复。数年之后其家属告知,患者早已如常人,并担任了生产队长。(师老医案)

例2、齐某,女,30岁。因胸椎动脉血栓1月求治。患者一月前出现似感冒样症状,很快就双下肢失去知觉,胸闷,呼吸困难而住入山医二院。查核磁,确诊为胸椎动脉血栓。经溶栓改善循环,支持等方法治疗,症状略有缓解,但腹部及下肢仍无知觉,下肢不能活动,大小便不能自知不能自排而求治。查胸10平面无知觉,舌淡胖苔黄腻,脉细数。此显然是督脉自身有病。用梅花针轻叩任督二脉、太阳经、肾经、阳明经。毫针和火针交替刺胸6—骶5及中脘、关元、天枢、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代秩边、内关、后溪、太溪、太冲、百会、委中。治疗到第五次时,患者自觉想尿,拨除尿管后排除小便,此后再未插尿管,能解小便,大便仍困难。一周后大便亦能自解,且能站到地下了,家人扶持能走几步。治疗到一个月时,能自己扶床,拄杖行走,大小便能到卫生间自解,生活能够自理而出院。出院后又在门诊每周治疗两次,连续治疗了两个月,生理自理,还能自己做饭、炒菜,达到临床治愈。

6、面 瘫

赵某,女,40岁。左侧面瘫半天而求治。患者自觉左侧面部不适半天,渐加重且歪向右侧。眼睛亦不舒服。查左侧面部肌肉低垂无力,人中沟歪向右侧,左眼不能闭合,鼓腮漏气,不能皱眉抬眉,左耳后无压痛,舌淡苔白,脉细。此面瘫刚发之症。取梅花针轻叩左侧面部头部诸经,后取毫针刺右侧合谷时,患者感觉有气上行到面部,此气到病所之针感,必速效。当即轻轻捻转针柄,催动经气。患者感觉有气不断向上到面部,又刺左侧合谷,亦然加取地仓、人中、颊车、风池、阳白、四白、太阳、足三里,患者感觉气全部聚在了左侧面部,说不出来的一种舒服感,起针后患者面部症状消失,功能恢复。为巩固疗效,治疗两次而愈。

这是笔者上临床后,第一例自己独立处理的患者,当时的心情实在是太兴奋了,使我信心倍增,这正是上天眷顾,第一例就碰上一例经络敏感的患者。回头细想,实在是患者体质特殊,我不过是偷天之功,并非自己能力多大多强。因而常常告诫自己不可贪功炫耀。而此类经络敏感型的患者,只要没到了生命枯竭之时,针灸疗效都有,而且又好又快。

7、癃闭

徐某,女,27岁,年4月24日,阑尾炎术后尿潴留求治。患者术后第二天,已经排气,但尿不出来。即以长针刺秩边穴,针感传导到前阴,还未刺另一侧的秩边穴,患者就喊“要尿了”,要求起针。起针患者就痛痛快快的尿了,一针而愈。

8、阳痿

阎某,男,40岁,年6月17日就诊。主诉阳痿三年。患者素嗜酒,背部常起痤疮样红疹,舌红苔黄腻,脉弦有数象。此湿热所致。取长针刺秩边,而且针感要传导到前阴,患者前阴当下就有明显的兴奋感。在用毫针取肾俞、关元、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水道平补平泻。并嘱戒酒。治疗3次,患者感觉症状开始改善,10次时,患者感觉已经治好了,又治疗5次巩固疗效。

9、面肌痉挛

庞某某,男,42岁,年诊治。患者右侧面瘫40年未愈,近10年又出现右侧面部肌肉抽搐,曾多方治疗未效,求治于师老。患者除面部肌肉抽搐外,伴见五心烦热,失眠盗汗,神疲乏力,舌淡苔少,脉弦细,此虚风内动。以上方治疗毫针每日1次,锋钩针和火针每周1次,经治月余,面瘫和痉挛均愈。(师老医案)

10、面痛

张×,男,36岁。年诊治,右侧面痛时有发作(三叉神经第二支痛)半年多,因发作而求治师老。师老以细火针烧至白亮刺入下关2寸,针下痛止。随访一年未发。(师老医案)

11、心悸

例1、钱某,男,50岁,年7月19日就诊,患者自觉心悸1周就诊。时发时止,发作时间亦很短,伴见失眠健忘,面白,乏力、纳呆、苔薄白而体胖大,脉沉细,此心脾两虚。以上述方法梅花针叩刺加火针治疗1次后就没有发作,且纳眠明显改善,随访半年未发。

例2、周某,男,39岁。在开会时住同一房间,一日饭后突然感觉心慌、胸闷。查心率次/分,律不齐。当即用磁圆针中度手法叩刺左侧内关、大陵,叩不到一分钟,患者述不难受了,好像心一下稳住了。查心率90次/分,律齐,继续轻度手法叩刺双侧心经、心包经,半小时而愈。

12、癔病

例1、王某,女,40岁。年诊治。在玩扑克时赢了,大笑不止,遂请师老治疗。毫针取风池、风府、大椎、印堂强刺激,针后笑止,未留针;后加百会、四神聪,留针30分钟而愈。(师老验案)

例2、武某,女,37岁。肌注柴胡后休克而治,当时在朋友的诊室,患者因发热就诊,述不敢用其他药,其他药都过敏,以前发热就是肌注柴胡针1支有效,查T:38度,无咽痛,身痛等,遂肌注柴胡针2毫升,一打完患者就爬那里不动了,于是把患者扶到床上平卧,查心率、血压均正常,只是呼之不应。于是取毫针刺人中,刚捻转几下,患者大喊“疼”而苏醒,述刚才也不知怎么了,就是感觉不能说话,以往也有这种情况。留观半小时后,测体温降到36.5度,其它生命征都正常。此非过敏反应,为癔病发作。

例3、赖某,女,47岁。年四川什邡市洛水镇。当时我刚到灾区,给一些患者治疗。有一个村长把患者领来,说患者家中在地震中去逝了好几个人,就没哭过,每天精神恍惚,无言无语,看能治不能。当时患者面色无华,神情呆滞,双目无神,问之不知道在哪,不知道干什么,舌淡胖苔白,脉弦。此气机不畅所致。取毫针刺人中、百会、四神聪、合谷、太冲。边扎边告诉她,这是在扎针治疗,现在地震了别怕,要有什么不痛快的就哭吧。当时他就流出了眼泪,于是加大刺激量,特别是合谷、太冲强刺激。告之疼就喊,使劲喊使劲哭。在捻转时,患者大哭起来,即刻起针,告之哭吧,把不痛快的事都哭出来吧,不需要撑着。患者越哭越上劲,哭了大约一个多小时,才在人们的安抚下渐渐止住,自觉太累了回家休息。第二日,自己来到我们的帐篷要求治疗,可以看到患者双目已经有神,表情忧伤无奈。述好像从梦中刚醒来一样,不知道这些天是怎么过来的,现在感觉到失去亲人的悲伤,好在老公和孩子都在。安慰一番后,用毫针取百会、四神聪、风池、内关、足三里。平补平泻,留针30分。嘱回家要是伤心就哭吧,不要撑着,但要相信灾难已经过去了,会好起来的。第三日患者来时,换了件干净衣服,一看就精神多了,继续取上穴治疗一次。嘱患者要相信灾难已经成为过去了,患者已经能清醒地认识发生了什么,表示感谢,并讲自己已经很幸运了,老公和孩子都在,比失去孩子的痛苦好多了。此后未再治疗,村民述已下地收水稻去了。

此例情绪压抑的太严重,气机被阻塞,心神失明而致。治疗时,我们边强刺激,使之疼痛难忍,边劝其哭喊以畅气机。患者因而一下子痛哭起来,回到了现实,开始面对现实而愈。

这类患者都在内心深处有一种逃避现实的想法,治疗时就是用一切方法使其回到现实,面对现状,解决问题,就能尽快好。在取穴方面一般以调气血调情志为主,言语的暗示引导作用很大,运用得当,往往事半功倍。

(文章选自《九针专家治疗精华集》,主编王文德,人民卫生出版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okq.com/hlzs/11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