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医学关于脊柱相关疾病的学说,是在一百多年前(年),美国医生D.D.Palmder首先提出了“脊柱与疾病相关理论”。年美国Porker手治法研究会在广州学术交流时,曾报道说脊柱错位后引起神经根、交感神经、椎动脉或脊髓损害出现相应的内脏症状。
Rurhjackson在《颈椎综合征》一书中亦有颈椎病引起颈部、眼、耳、喉、胸部及心脏等器官症状的报道。年,美国有一个名叫Harvey的民间医生,他沿用一种源自年前希伯克拉底时代的自然疗法,为一位因外伤引起听力丧失17年的打更人检查,发现患者第四颈椎棘突向后移位。
他认为若将后突棘突复位可能会对患者有所帮助,经打更人同意后便采用手法复位,将后突棘突推回原位,打更先生的听力奇迹般的恢复了。至此便拉开了一个新专业的序幕,即脊椎矫正学。
随着脊柱矫正医师在临床上的不断观察及治疗,发现许多似乎与脊柱无关的内脏疾病通过脊柱矫正也得到了改善或治愈,脊柱相关疾病学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
前苏联谢尔巴克及其学派对节段反射理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颈交感神经区域电疗有调节大脑及器官营养的功能。据有关资料证明,目前世界医学界在通过治疗脊椎而达到治疗内脏器官的病症已达七十余种,可见脊柱相关性疾病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国内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脊柱病因学说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在国内最早进行临床治疗及研究脊柱相关疾病的学术带头人,医院的魏征教授和龙层花教授,他们总结编著的《脊柱病因治疗学》一书。
60年代,他们研究脊椎遭受损害后,造成脊髓、周围神经、血管及自主神经损害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症,并采用治脊疗法治疗的一门新学科。其核心内容为脊柱及骶髂关节出现损伤或退变,从而出现脊柱功能紊乱(脊椎关节错位、椎间盘突出、滑膜嵌顿)、韧带钙化、骨质增生,刺激和压迫了神经根、椎动脉、椎静脉、脊髓、自主神经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候。龙层花对脊柱的微细解剖及生物力学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创立了著名的龙氏整脊手法,为手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作出了重要贡献。
宣蛰人教授自50年代初,从事软组织损害性疼痛的诊疗研究,在多例椎管内外的软组织松解手术中,发现椎管内外软组织损伤,单纯的机械性神经压迫,不会引起疼痛,只会根据压迫程度不同出现麻木征象。提出了脊柱软组织损害所产生的疼痛,主要因素是软组织无菌性炎症刺激,创立了无菌炎性学说。
并应用“以针代刀”的密集型压痛点银质针针刺治疗脊柱周围的软组织损伤疾病,取得了确切疗效。为脊柱病变、软组织损伤病变治疗作出了重要贡献。
50年前,罗有明教授在继承中医骨伤科正骨手法的基础上,对整脊手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创立了著名的罗氏整脊正骨手法。同时,罗金殿主任,对罗氏手法经过五十余年的努力,在继承发展传统中医正骨手法的基础上,对罗氏正骨绝技进一步的发展完善,尤其对高难度的颈、胸、腰骨折的整脊复位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
山东威海颈椎病研究所潘之清教授从70年代初,对颈椎病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颈椎病与血压异常、心律失常、缺血性脑病、视力障碍、运动神经元性疾病等有密切关系,对脊柱相关性疾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
冯天有教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提出了局部软组织发生解剖位置的微细变化是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病理基础,总结出了著名的现代冯氏整脊手法。
韦贵康教授在《软组织损伤与脊柱相关疾病》一书中,提出了脊柱相关性疾病是指由于脊柱软组织损伤出现局部症状外,还伴有脑神经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一系列的复杂的临床症状。其病理改变是由于有脊柱力学平衡失调或其周围软组织炎症改变,引起其他系统出现病症。提出“脊柱与症状相关联”的观点。
董福慧教授《脊柱相关疾病》,总结出了脊柱相关疾病是由于脊柱力学不平衡而致肌张力失衡,骨关节轻度位移,刺激压迫周围的血管神经,涉及临床各科,引起相关的临床症候群,治疗时通过中西医疗法相结合,配合整脊手法,整复错位的小关节,恢复脊柱的力学平衡,从根本上治疗该类疾病。
王燮荣教授对脊柱相关疾病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一套颈椎成角定点复位法、胸椎反向推按复位法、腰椎反向推按法纠正脊柱错位。
田纪均教授应用田氏手法对脊柱周围的小关节错位,即“骨错缝”“筋出槽”进行田氏手法调整复位,恢复动态失衡小关节的原有位置。
张吉林教授根据其提出的椎间病理论,在中医正骨推拿和传统牵引的基础上,模拟中医推拿正骨手法中关键的整脊手法,设计出了治疗脊柱椎间病的三维正脊仪,可瞬间完成人工推拿正骨所不能达到的复合动作。
王遵来主任在继承罗氏手法基础上,根据脊椎病变特点,创立了脊诊诊法及“三小一高”整脊手法(即小角度、小力度、小手法、高疗效)。
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工作强度的不断增加,脊柱相关疾病逐年呈快速上升趋势,而发病年龄呈下降趋势。从开始的中青年发病,逐渐发展为15岁以上的青少年发病。
由于青少年学习压力增加,负荷加重,长期俯案学习,使头颈部后群肌肉长期性静态拉力损伤,引起静力性肌损伤,引发青少年出现脊柱相关性疾病。如颈源性头痛、视力障碍、健忘等相关症状。因而发现青少年发病率占20~25%,20岁以上占30%以上,30岁以上占35%,40岁以上占45~50%,而50岁以上占60~75%,70岁以上占85%。
因而脊柱相关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百病之首。近期,国内外许多从事人体脊柱与健康研究的专家学者指出:人体衰老与疾病的根源,主要源于脊柱本身的病变与衰老,因而呼吁人类要重视脊柱、保护脊柱,延缓其退变,防其衰老,这样才能预防和控制脊柱病变及脊柱相关疾病的发生。
文章来源:武医堂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