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是常见病
由于影像检查的广泛应用,被诊断为颈椎病的在临床上似乎很多。这其中有老年、中年甚至有一部分是青年人。颈椎病是个症状较复杂的疾病,也称颈椎关节综合征,因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性、周围骨质、小关节及软组织发生的一系列病变,压迫或刺激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等组织而产生的一组综合病症,且因受累部位、受压迫组织及压迫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如眩晕、颈肩疼痛、上肢麻木疼痛、肌肉无力甚或萎缩、头重脚轻、步履蹒跚,甚至猝倒等。
颈椎病的临床病因
颈椎病一名,中医并无记载,但根据其临床特点可以归纳在眩晕和痹证内,并且以痹证为多见。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说:“凡颈项强痛,肝肾膀胱病也,三经受风寒湿邪”而成。程国彭的《医学心悟.项脊强》谓:“项脊者,太阳经所过之地,太阳病则项脊强也”,《证治准绳》谓:“颈项强急之证多由邪客三阳经也”。
因风寒湿侵袭、长期劳损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致使经气不利,络脉痹阻,不通则痛,也可致痰瘀互结。总而言之,本病由诸多因素导致筋膜、肌肉失养而不能很好地约束关节致使关节失稳,从而产生“骨错缝、筋出槽”,压迫软组织、神经,造成颈椎病,也是筋病。
那么颈椎病的症状这么复杂,能不能有一个约法来统治呢?以我的经验来看,除了急性眩晕见症可以从痰饮论治外,其余见症均可以痹证论治。张仲景说:“太阳病,脉浮,头顶强痛而恶寒”“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看来,项背强的情况是太阳病,要葛根主治了。至于上肢的麻木、沉重、疼痛,可治从血痹证,处以黄芪桂枝五物汤。
颈椎病医案
尚某,54岁,供销社职工,下岗多年,闲来无事,爱上了打麻将,常酣战一天两夜而不下火线,久而久之,患上了颈部僵痛的毛病,休息休息也就缓解了。后因到广州探亲,症状明显加重,整天头昏昏沉沉的,眼睛看东西定不准位,脚底下像踩着棉花,双臂酸困、沉重,手麻,心脏还时不时地乱跳。
有一次出门还因为头晕眼黑摔了一跤,医院检查,除了颈椎有多个椎间盘膨出外,其他未见异常。住了1医院,除了长胖几斤肉,没有任何疗效,他又不接受医生建议做手术。
问清前因后果后,我让他坐正,按压头顶,就觉得两臂酸麻得厉害,脖子不强痛,可是俩肩胛骨之间牵扯强痛不适。脉诊、舌象都无大异。按常法治疗,黄芪五物汤合葛根加味:绵黄芪20克,桂枝尖20克,白芍20克,粉葛根30克,威灵仙15克,桑枝尖30克,川穹片12克,鸡血藤30克,生姜30克,7剂。
同时把脖子扳了一次。端坐,嘱患者意念放松。先用手法轻轻按摩松弛颈部肌肉,左手托住枕部,右手托住下颌,上提、左右摇晃数次,感觉晃脑袋如摇“拨浪鼓”一般轻松无抵抗力了,加大左右摇摆角度,再稍运力,往右侧(先往左侧也可)做一次最大角度的转动,就听得“咔吧”一声,对侧也如此。
当然,也不可强求听到声音,很多时候也只能听到一侧出现响声。这个扳脖子的力度要以意念控制,力道小了达不到目的,大了就有可能造成损伤!术毕,贴千里香两张。7剂药后即感各种症状都减轻了不少。
颈椎病临床分类
颈椎关节综合征按压迫部位不同,可分为上颈椎病变、中颈椎病变、下颈椎病变。
1上颈椎的病变可引起枕后疼痛、颈强直、头晕、耳鸣、视力障碍,以及发作性昏迷、猝倒;
2中颈椎病的病变可产生根性疼痛及颈后肌、椎旁肌萎缩,甚至膈肌也可受累;
3下颈椎病变可产生颈后、上背、肩胛区、甚至胸前区的疼痛。
还有按临床表现不同的分类法:
1有神经根型,以颈枕部及颈肩部阵法或持续疼痛为主,这类最多;
2椎动脉型,以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为主;
3还有以肢体麻木、酸胀无力、步态不稳等为主的脊髓型及头晕、视物模糊、心率失常3为主的交感型。
颈椎病的复杂性
这几种类型常常混合出现,特别是年纪较长者更常见到,给治疗带来了困难,常使人有无从下手之感,我治疗此病也经过了一个摸索的过程,最后得到了一个定法,不管是何种表现,最终以益气舒筋宣痹为主治,随见证加减药物,收到了较好的疗效,拟定处方为:黄芪20~50克,桂枝10~20克,(赤)白芍10~30克,葛根20~50克,威灵仙10~30克,桑枝20~30克,鸡血藤30~50克,此为基本方。后脑痛、肩背困重加羌活,上肢麻木加当归、川穹,疼痛加片姜黄、醋延胡索,有瘀血表现者加苏木,甚至加服“乳没血甲散”。常抓住最主要病痛侧重用药,表现不重者即可忽略,多10剂以内见效。
医案经验提醒
我堂弟,因颈椎间盘突出,做了手术,拆去一节,安装了一个进口的金属构件。手术已过去2年了,基本丧失了劳动力,去年夏天某日在汉江里泡了几小时,其后双手麻木,医院,他那个装了金属骨节的脖子是谁也再不敢乱动的。找我吃了15剂药,基本方加薏苡仁30克,苏木10克,获效。
颈椎病针灸治疗法
中医中除了汤药治疗颈椎病,针灸治疗效果也非常好,方法采用主穴:颈三针、手三针、肩三针。
颈三针组成:天柱、百劳、大抒。
手三针组成:合谷、曲池、外关。
肩三针组成:肩髃、肩贞、肩前。
根据不同的临床分型相应不同配穴,可分为:
风寒痹阻型配风门、风府以祛风通络;
劳伤血瘀型配膈俞、太冲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肝肾亏虚型肝俞、肾俞、足三里以补益肝肾,生血养筋;
根据压痛点所在取肩井、天宗以疏通经气,活络止痛;
头晕、头痛、目眩者加百会、风池、太阳以祛风醒脑、明目止痛;
恶心、呕吐加以天突、内关调理胃肠。